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2:12:32

太极云手的奥秘

      在现有的各家太极拳式中,云手演练的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云手的典型问题作个性的剖析,以期给同道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2:14:16

云手的名称

       云手的名称由来,据洪均生宗师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认为,云手式名是象形的。中国画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因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以为名。

       以前,陈式太极拳有名为“运手”的,也许,本意是运转双手的意思,后来的云手名号可能是“弄拙成巧”,约定俗成了。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画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陈鑫曾说:武术中攻防手法以左右两方用得较多。所以各家套路中仍然保留了云手的模式原型,陈鑫在其《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把一路三组云手称为“上,中,下”,演练的步伐和手法也稍有变化。

       二路炮捶也多处出现“单云手”,显而易见,云手作为太极拳基本技术形式,虽然已经融化在各式拳势当中,但原型还独立的存在着。

游方之外 发表于 2011-12-17 12:26:20

云手不是进身撩阴的势子吗?什么时候成了母式。
拳道述真里说太极拳的母式是懒扎衣,也有说是六封四闭的。
到底谁是啊?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5:24:40

云手的神意

       无论文事武功,对神意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古人的“意在笔先”是最经典的强调用意的词句。练拳者无笔可执,演练者的身体此时即是运动的符号载体,此刻的意就是不丢不顶的太极拳意。用神意统领周身按规矩运转,就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

       既然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那么,云手的神意就是太极拳演练和实作的神意。正常情况下,神意的关注有内外之别。在内为内劲的随机调节,在外为眼神的适时观照。武术界有“眼随手运"的拳谚,许多人以为,是手到哪里,眼看哪里,这样理解太机械了,易形成左右摇摆的“死鱼眼”,缺乏生趣,无观赏性。正确的理解是眼神注视目标的主体位置,是有主次的。王培生先生的神意分离观照的学说,就是神意内外周全关照的现代经典理论。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顾盼”也是神意灵敏而有主次的要求。目标为点,为主,为顾,周围为面,为次,为盼。手动作的方向为主,对应的另一侧为次。主的位置眼神要审视,次的方位,心意要观照。

       “遵易理,合拳法,统周身”才是云手神意的“真态”。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5:28:48

云手的轨迹

       云手虽然是简单的画圈,但要求很细,不是言传身教的确难以明了。而且各家风格不同,要求有别。这里以“洪传陈式太极拳”为例,说明云手的运行轨迹。

       一般情况下,单独操练云手,都是先从单云手开始的,因为双云手无非是双手的交替配合,明白了单云手,自然就能举一反三,通晓双云手的动作要领。单云手又有定步和活步之别,起步阶段,自然以定步为基,为减少难度,易于入门罢了。

       按传统的单云手操练形式来分,又有正反之别。

       1、正云手轨迹:以定步右单正云手为例。

      预备式:马步开手 动势: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眉毛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收肘缠手

       动势:接预备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肋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收转。掌心斜向右前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指领劲不丢。肘不许夹紧,要松垂。

       第二动:合手挤靠

       动势:接第一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左转,肘微沉右手顺缠收转到胸前十公分左右位置。掌心不过身体中线,斜向左后上斜角,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肩肘要出挤靠劲。身体保持中正。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5:33:31

       第三动:右转挤按

       动势:接第二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右转,肘微沉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二十至三十公分处。掌心斜向前下斜角,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肘臂要松沉出挤靠劲,手掌外侧意指右上。身体保持中正。

       第四动:右转挤采

       动势:接第三动,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右转,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一尺半处。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领劲不丢,手的下位对着右脚趾。右前臂和掌腕走挤采劲。身体保持中正。

武痴一个 发表于 2011-12-23 23:40:44

顶一个!!

jacker1d8323 发表于 2011-12-27 21:11:07

云手加撑手打遍天下无敌手

武酷 发表于 2011-12-26 10:53:00

这个需要多练才能多悟,很多细节语言不好表达!

大馬華人 发表于 2011-12-27 19:36:34

很仔細 頂一個

243483665 发表于 2012-1-23 15:01:10

{:1_17:}{:1_17:}{:1_17:}{:1_17:}{:1_17:}{:1_17:}

刘佳 发表于 2012-1-23 10:42:26

谢谢版主真的很好能有视频讲解 学起来 就方便多了

杨文峰 发表于 2011-12-19 13:50:19

难得楼主的讲解,顶一个。

精修 发表于 2011-12-19 14:02:14

云手的奥秘很多,需要大家在练习中多体会。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5:47:53

      太极拳的每—动作,都是由一个个大小圆圈构成,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这—圆圈当中包含着阴和阳两种力量,要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其动作的进行都有划圆圈走弧形的形象,没有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云手”是—个典型的动作,对提高“缠连粘随”,“引进落空”的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5:40:31

本帖最后由 蒋正洲 于 2011-12-17 15:41 编辑

       2、反云手轨迹:    以定步右单反云手为例。

      预备式:马步开手

       动势: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手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眉毛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收肘缠手

       动势:接预备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胸前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拧转。掌心斜向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掌不要到胸前,在右前肩外,手指指向右侧上斜角,手部领劲不丢。

       第二动:沉肘滚手

       动势:接第一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体先左后右转,右肘向右肋松沉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滚转。掌心斜向右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约在肩前下胸腰之间。手指领劲不丢。

      第三动:转腰挤按

       动势:接第二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向右松转,右肘向右肋侧后松沉旋转,右手同时先顺后逆缠挤按。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大约在右肩前外下半尺位置。松肩沉肘,手指领劲不丢。 第四动:拧胯挤采 动势:接第三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松沉,腰胯向右加大松转,右手同时逆缠挤采。右肘松沉随转,右掌心斜向右前外下斜角,手和右脚上下呼应。手指领劲不丢。

       第四动:拧胯挤采

       动势:接第三式,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松沉,腰胯向右加大松转,右手同时逆缠挤采。右肘松沉随转,右掌心斜向右前外下斜角,手和右脚上下呼应。手指领劲不丢。

蒋正洲 发表于 2011-12-17 15:44:21

       云手要点:

       整个云手过程保持“上领下塌中间转”的身法。眼睛注视右前方,收手时“肘领手”,出手时“手领肘”,上下开合协调,保持内劲不丢不顶,呈阴阳相济状态。

       正确的定步云手练习应该是神意专注,速度均匀,动势流畅,开合协调,画圈时手臂三节和整体的合理运转是云手锤炼的真谛。

       “云手”要求相连不断,用意不用力。要—个“云手”接—个“云手”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中所说:“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要贯穿一气”即为动作中间不可以有停顿之处。

       两脚不能双重(就是不能两脚同时着地,共同负担身体重量)。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须离地,此起波伏像跷跷板一样,使两脚轮换运转,毫不停留。

       手的运转,要以转腰胯为基本,腰似轴,四肢如车轮;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正重心和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都起着主要作用。所以,转动要以腰脊为轴,慢慢转动,不可随便摆动,上体不可歪斜,不可前俯后仰,要保持“尾闾中正”。

       两臂要随腰运转,左转左手上抄为主,右转右手上抄为主,左手为主右手相随,右手为主左手相随,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紧紧的配合运转,不散乱,不僵滞,转到上面时,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棚住而运转,两臂要保持弧形。

       要式式均匀,左腿跨出时要动作缓慢,轻轻下地,右腿提起时要慢慢上提,向左靠拢一肩之宽,不能时快时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云手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