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2020年直播课程表
敞开心扉,虽然会有风雨,但一定会有阳光
搜索
查看: 1681|回复: 0

《老子·出生入死章》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6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N% k/ E3 a' S* m9 H! g7 z  [注释]出生入死。唐玄宗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为出生。迷执人我,动之死地,名为入死。此标章门也。”宋徽宗解:“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天机自张,与出俱生;天机自止,与入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阴阳之所变。”林希逸口义:“出生入死,一章之纲领也。生死之机,有窍妙处。出则为生,入则为死。出者,超然而脱离之也。入者,迷而自汨没也。”
4 a2 k7 b$ q* w' s4 G$ \  生死在出入之间。以自然规律而言,两性媾精,结胎脱体,为出,曰生;形销神散,归土火化,为入,曰死。玄珠成象,灵胎离宅,为出,曰生;六尘牵缠,沉迷难拔,为入,曰死。此则从修炼立论。
8 N* F1 ]1 C2 y( [+ t9 [  生死之徒,各十有三。《韩非子·解老》曰:“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十有三。’至其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远而属之于死,故曰‘死之徒十有三。’”河上公注:“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 - a% p, _9 r2 t# w
  动之死地。王弼注:“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于尽,则所谓动而之死地也。”
/ n3 h7 R1 K% o. e8 W2 I  生生之厚。第一“生”字为动词。吴澄注:“生生,求以生其生也。厚,谓用心太重。”成玄英疏:”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财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1 V9 X- W: t# l2 v$ \  摄生。摄养、摄卫、摄取、摄敛。《世说新语》曰:“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輖《隋唐嘉话》:“(裴知古)善于摄卫,开元十二年终,年且百岁。”顾况《广陵白沙大云寺碑》记:“磁石摄铁,不摄鸿毛。”《庄子·紸箧》,“收为紸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頲。”
% b0 @5 y; b  V! ]* x5 e# `8 b* y  兕(Sì寺),猛兽。常与虎、犀对举。《诗·小雅·何草不黄》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本草释名》注:“《尔雅翼》云:兕与*=(Zì字)字音相近,犹*>之为牯也。大抵犀、兕是一物,古人多言兕,后人多言犀;北音多言兕,南音多言犀。为不同耳。”《本草集解》曰:“*=是雌犀,文理腻细,斑白分明,俗谓之斑犀。” 6 v5 @2 a1 k4 z: Z8 c; p1 q
  死地。《孙子·九地》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1 y  W8 D+ k* m8 e& S+ y  [诠解]本章既可作为丹经指导,亦可视为兵书权舆。   j! ^( J  H- Y/ f" O" O4 A
  《汉书·艺文志》分兵书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等四类,而权谋则为首要。“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而“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也就是今日所称的拳艺。形势,既可用之于战阵,亦可指导手搏或剑道:“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即向),变化无穷,以轻、疾制敌者也。”
' w1 |4 K( q0 e7 o% m9 l  兵凶器,战危道。不得已而始用之。故视为出生入死。
' f7 y4 K6 X4 C$ l1 r2 S  以人一身而论,上部眼、耳、鼻、口,共七窍;下部前阴、后阴,共二窍,合为九窍。加上手劳宫、足涌泉,又得四穴。共计十三。善用之则生,不善用之则死。都是这十三窍穴起作用。河上公沿韩非之说,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四关即四肢。因手为人关,足为地关。《黄庭内景玉经》说:“口为天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蓒,手为人关把盛衰。”左右各二,故称四关。 ; l% O( \: T- l) A% R: @
  人出生后,不断地运用这十三窍穴,最终走向死亡,也还是这十三窍穴。什么原因?因为过分地看重生而怕死,结果走向它的反面。临敌决斗,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篇》称“死地则战。”又:“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而胜楚,即是明证。在思想上,在气势上,在战略上,必须破“生生之厚”。在具体战斗上,手搏上,则必须利用一切有利地形,有利位置,有利角度,避开死地,进入死角,使敌方无所施其力。 ' x8 W( E9 X, U8 }! I9 W
  据说善于掌握生命的人,走在路上不怕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阵不中甲盾和刀枪。因为犀牛没有地方触它的角,老虎没地方用它的爪,士兵没地方施展手中的武器。什么原因?因为选择了最好的地形和位置,造成死角,引进落空,立于不败之地。
* _, A$ s7 S& L: i, _  以往注释疏解,对“以其无死地”一句,总难说透。如: $ T7 d& y5 ]* Z/ C. _7 H
  唐玄宗说:“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此种假说,缺乏实例。 - q& K2 e- b# I0 i6 S! I
  成玄英说:“今善摄生人,忘于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此说无异自欺欺人。忘于身相,不等于无此身相。但持此说者,大有人在。 % v4 P: A$ X0 ^: d+ r3 C
  林希逸说:“惟其无心,则物不能伤之。言物之所以不能伤者,以我能虚能无,而无所谓死地也。” . U; n) t7 ]! U( F
  李道纯说:“无死地者,忘其死生也。” 5 s8 ~: g# F% k. R
  吴澄说:“以虚静为里,以柔弱为表,块然如木石之无知,侗然若婴儿之无欲。虽遇猛兽恶人,亦不能为害也。盖其渣滓消融,神*)淡泊,如风如影,莫可执着。无可死之质,纵有伤害之者,何从而伤害之哉!” ) K5 N0 d5 n, p$ P* v
  近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认为:“善于摄生的人,本身没有招灾惹祸的根由,灾祸就不会临到他自己身上,所以说他无死地。”然随即又加以说明:“即是无自取死亡之道,不是说这个人决定不会遇到意外的危险。”假如遇到意外的危险又该怎么办呢?正如他驳王弼“不以嗜欲累其身,故无死地。”(原句为:“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所引《庄子·达生篇》一段: ) o4 q4 n& s( `5 q& G( F% X
  “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
. ~7 C  ~- n& L! f/ u; |9 ]  单先生因然不能说是“为嗜欲而丧其生”,同样,他“本身没有招灾惹祸的根由”,为什么“灾祸”竟“会临到他自己身上”呢?这不也难以“自圆其说”么?(上引见陈著《道教与养生》一书) , g2 ?+ i4 T) Z
  古之道者,莫不知兵,老子此章,实为兵书。《孙子·计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死、生,决之于地;存、亡,系之于道。张预曰:“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胜负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
) z8 j2 A! Q% j5 \/ H* a! h! {  本章主旨,在于得地。 2 o. L: x7 ~/ s, Q+ M/ w& D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捋、挤、按、采、扌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扌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 v. M. e8 c, |( {) N' n2 o
  各家《太极拳》著作,均将上段文字附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后。因以往多为手抄本,字句稍有不一。唐豪考《太极拳释名》(即上引)指出:“此为王宗岳《太极拳谱》中之一篇,陈沟所无也。”又说“《太极拳论》的太极、两仪立说,此篇以八卦、五行立说,余故并断此篇为王宗岳所作。”
6 A- X& N4 Q; C1 ^8 L  十三势歌
' S  F7 F; I6 X6 U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 W  L. r1 s- Z& J
  变转虚实须留神,气遍身躯不稍滞。 4 o. b8 ^3 s' O3 r6 i# l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3 }# f4 z1 K4 u8 G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 U, p+ U4 @3 I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1 L0 c; _" N5 S$ i: Z3 P+ S2 D* v. _( b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9 c5 _  `0 I2 s+ F8 M7 ^4 V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 x& W: N) C) |7 U2 A4 [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 {& u2 ~4 a: s( V! U0 a4 z) Q% C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 C/ j6 W. @: r# q. B! X' q  详推用意路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 v6 b2 A3 q0 A$ h" {9 I& A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2 w% g( e( M3 Y% E) R' X6 k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 X6 Q' ?  O: E, Q4 a) p$ F7 l
  此歌经唐豪考证,亦为王宗岳所作。当前太极拳各门各派,莫不以上述一文一歌作为理论依据。但,十三势究应如何理解?
* |7 o& r9 d5 o; K  张文元《太极拳常识问答》说:“太极拳原有两套,一套名为长拳,一套名为十三势。” 1 b' d% v8 O. Y; W4 R! b
  这种说法,有其来源:
1 a4 I1 s5 p$ l2 L$ M1 O  许禹生《太极拳》曰:“陈氏拳,家传原有三种:太极长拳、太极炮拳、太极十三式架子是也。十三式共有五路,多失传。现能演之拳,仅为十三式中之头路,与杨氏所传,大致相同,而稍有出入,暨炮拳一路。统计所存,不过两路。余仅存谱而已。” 8 m$ k. x7 L0 T4 k
  姚馥春、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称:“太极拳,在初发明时,仅十三式。扩而充之,成百余手。是为三丰祖师所传之太极也。后人因呼之为太极长拳。然总不出*%、捋、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左、右、中之十三动作名称也。” 1 p9 L  v( k8 A4 @. c: ^5 P
  不同意上述说法的有: 0 a9 U, j  w- d7 h8 m4 A
  胡耀贞《气功及保健功》说:“凡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太极有十三总势的十三个字,其实是十四种方法,不是十三种姿势。这十三个字是:*%、捋、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这十三种手法、步法,贯串在全部太极的姿势动作中。”
  J& w$ `9 L( y3 f' a  刘晚苍、刘石樵《太极拳架与推手》说:“太极拳‘掌运八方,足行五步。’其中手法有四正(四个正方位),即*%、 捋、挤、按,和四隅(四个斜方位),即采、扌列、肘、靠。以及步法有进、退、顾、盼、定之分。”
( W/ n; I7 v, e6 D  持此种说法者较普遍。另外,也有持怀疑态度者: 1 f& g% ]' i1 f+ I# r/ j
  向恺然《练太极拳之经验》称:“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为:*%、捋、挤、按、采、扌列、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引自吴志青《太极正宗》下编《各家太极拳论著》) 9 W7 [9 @- z7 D; W6 E
  上列诸例,可归纳为: ( V' B+ n" T% d! x+ n8 k! h. q6 M$ Z
  一、十三势为套路名称。   @# [" J$ f  m' q5 R! _6 T
  二、十三势为锻炼方法。 , H( M4 O. g$ I0 c: ^" l- v" |
  三、十三势乃另有所指。
+ P) O1 t3 [, r% D  十三势,显然非套路名称。王宗岳《太极拳论》末句为:“是为论。”则全文至此已止。以后则另自成篇,分述长拳与十三式之含义。姜容樵先生将“长拳”与“十三势”分作两起,实有见地。其所据《太极拳谱》,谓“得抄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极之要诀。”“长拳者”三句,定为注释;“十三势”加按语,谓“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全文结束时指明:“余与姚君馥春,得乾隆时之抄本,复得光绪初年之木版书,与近世所传者,大同小异,其理与法则一耳!” # g) k' B4 c4 m4 @/ V' y
  以八手五步释十三势,自较前说为优。胡耀贞指出,“静者为道(即练功的方法),动者为拳。”具体应用上,“手法中采用*%、捋、挤、按者较多,步法中用进、退、定较多。至于采、扌列 、肘、靠和顾、盼,则多用于推手、武术方面。”向恺然说:“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又说:“须知太极拳的架式,全是练体,是做拳术的根本功夫。”这真是经验之谈,较上说更进了一步。其所提疑点,关键在一“势”字。
, @# k5 w3 Q# @* |; h  势在此处,不作态势解,而作位势解。《逸周书·周祝》曰:“势居小者,不能为大。”《庄子·山木》曰:“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所谓“十三势”,应从韩非子之说,即人身之九窍四肢。 - {/ z# C! A% f* w( p
  太极拳,源于道家。道家理论,则以《道德经》为最高依据。老子学说,兼综百家。道家人物,如黄帝、力牧、封胡、风后、伊尹、太公、管子、冠子、文种、范蠡诸人,均有兵家著作。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指出:“故兵学遂为道家之特长,非此不足以定大业。”即以纯宗教而论,佛寺入门有韦陀菩萨,道观入门有王灵官,一扶宝杵,一举金鞭。但武备为文事之辅,乃手段而非目的。是以葛洪目为“不急之末学”,陈撄宁亦将“拳技”与“小道之巫医”并列。 + U, K" p- G/ \* @+ }8 {  Q% \4 K
  内家拳重在以气运身,以劲发力,其关键均在窍位。九窍四肢,乃形于外者。以手法之挤、按,步法之顾、盼而言:挤与盼,其窍位在夹脊;按与顾,其窍位在膻中。夹脊属肝经,膻中属肺经。前者为木,后者为金。以窍位催动肢体,内养而后外壮,内顺而后外达。
$ \6 n/ f2 `* r  Z" g, ]2 A  十三势一再强调:“命意源 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用功要旨》亦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胡朴安先生以“人身之腹为太极,两腰为两仪,两手两足为四象,两手两足各有两节为八卦。”指出:“所以太极拳之动作,并不是手足之动作,是腰之动作;亦并不是腰之动作,是腹之动作。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陈撄宁《黄庭经讲义》称:“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以太极拳之主宰、宾辅而言,丹田(中丹田)作为腰脊之宾辅,腰脊则为丹田之主宰。其重要性可知。因拳乃形诸外,故以腰为主宰;气行诸内,故以之作为腰之宾辅。若以功而言,“意气君来骨肉臣”,其从属不宜忽略。
. |5 W5 R7 m# y9 ]  j" X( W1 I  九窍四肢,在武术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从攻防来说,出敌打击之外者,生;入敌打击之内者,死;勇于轻敌者,蹶;避敌之锋者,胜(“勇于敢则杀”,“善胜敌者不争”)。故太极拳以内化为尚,顶抗为戒。虽其猛如兕虎,锐比甲兵,引进落空,己身常处于不败之地。《云房太极》口诀:“打人不算高,避人才算高,全身无着处,何须举手劳!”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q, N6 x+ y* P  O- }* n. Q  自平时锻炼,至临敌施为,上部七窍,鼻口司吐纳鼓盈,耳目察机势向背,带气发声(“哼哈二气妙无穷”),观六路,听八方。下部二窍,隐于封裆合膝,提肛敛臀之中。使丹田充盈,气遍周身。手足则屈伸合度,蓄发随缘,导引闪化,乘虚抵隙。内外合一,上下相应,借力消劲,圆转自如。从理论到实践,都受到《老子·出生入死章》的启示。 0 }3 Z/ R8 e7 \. M
  “太极十三势”,历来武师多未指明此点。九窍四肢,人人具有,其它拳派,何不标举此说?正因太极源出道学,有其独特之内修方式。自练时强调窍位,接敌时强调位势。位者,地也。也可以说“太极十三势”即《老子·出生入死章》之具体运用与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7-1 07:34 , Processed in 0.0494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