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2020年直播课程表
敞开心扉,虽然会有风雨,但一定会有阳光
搜索
查看: 1814|回复: 0

论太极拳松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6 2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太极门松功呢?松功是太极拳练家终生追求、一世修炼最高境界的功法。简洁的说,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 % e: a" P# ^( }
  太极拳的体能要求九大关节放松,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键是吸收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要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阴阳学说规范动作,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否则将一事无成,一生盲练。
4 D5 I0 A6 b8 ?1 C9 o& @2 z3 V- U  笔者有幸见到过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艺术相似,令人叹为观止。
* |& o8 g# t/ I$ K! ^2 f5 v* ?2 o  素有松柔艺术大师美誉的杨禹廷大师,其松功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上与老人家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比当代桌要高一些),将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我还没有明白过来的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腰,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下飘浮,一一摔跌出去。
. f% I/ ?, h# S7 g" M  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可老拳师明示,要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事隔三十年,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太极名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一位是吴式太极拳宗师,一位是杨式太极拳名家,一长一少同一祖宗,练法不同,而谈经论道体验相同,道出太极拳训练之真谛。
- r  A! b$ C0 M/ U% b) L8 b  太极拳博大精深,难求不好练。台湾一位太极拳家认为,不能专心技艺之苦练,其成功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其余皆成就渺茫。笔者认为,凡盲练者,对太极拳不具深刻的认识,对拳之意义理解肤浅,有甚者,打了几天拳或根本不练拳而热衷于推手,推来推去,只是摇头摆尾,闪腰挪胯,有了一些灵活小窍门,拙法加本力而已。走上一条与太极拳拳理相悖的弯曲小径。 , W  S# j+ _( h- k+ E+ N
  杨禹廷大师,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每天盘拳不辍。在他96岁仙逝的那天上午还在练拳。老拳师终生研修太极拳,一代宗师,堪称楷模。有没有练拳练出松柔功夫的?有!杨禹廷大师在晚年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出几位松功较好的学生。他的长孙,青年太极拳家杨鑫荣,就是松功、技击比较全面的佼佼者。他刻苦用功,夏天练拳,手指往下滴汗,汗水湿满拳场;冬季不论大雪封路,寒风刺骨,每晚都在京皇城下,单鞋光手盘拳,浑身发热,手冒热气。 ! k- ^: j2 o* i, f8 h' `
  杨鑫荣对太极拳道深入研习,悟性好,周身松空,穿着上衣,袖筒里空空的不像有胳臂,若站在他面前,腿软打晃,进也进不来,跑又跑不了。杨鑫荣在爷爷的点拨下,潜心研修,不负众望,掌握太极松柔和技击功夫比较全面。他带领30多名学生,训练从实战出发,从不假作让手,客气出招,技击场上实打实,动真格的,不管你是谁,拿着什么器械从四面八方袭来,都讨不到便宜。青年太极拳家把握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等拳之真谛。那么,怎样练松功呢?
9 d& i3 U6 v3 P' p1 H5 s  1、拳里出松功 # k4 p. o* i1 F: `  A8 h
  既然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每一位练家应当重视拳架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学说规范,不得贪多求快,绝不允许抡着两只胳臂瞎练。首先作好无极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溜臀、裹裆、收腹、展胸、圆背、弛项、收吸左右腹股沟,吸收胸窝,顶上要虚灵。总结起来,称谓“九松十要一虚灵”为松柔之本。这种放松虚灵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犹为食指轻轻扶着套路路线,体味太极拳独有的弧形路线,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
$ u: v' Z! v) M# g: w  2、三不动
6 g  T  [* ~" c6 w# c  练拳最忌三动,即意动、主动、乱动。拳理规范三不动,即不要有动意,不要主动,不要乱动。君不见公园常有人练太极拳,闪腰挪胯,摇头摆尾,晃身动膀,这样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
; r4 U& \7 l0 V' t  有一次笔者应邀到江南某市讲学,中午在某酒楼用餐。很巧,也有十几位太极拳爱好者请来拳师用餐。席间,一位青年将拳师按于椅间请老师起来。可这位外来拳师起身蹬脚,摇肩欲起,可惜,摇晃了一阵子,也未能站起来。有一位长者,问我们这桌的某师,能否也请那位拳师小试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练家走过来,将左手按在某师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动得。某师哈哈一笑,轻轻松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按者向后跳出去。
1 K6 J* ?0 C, u/ ^# F0 e) L3 |: r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按常人理解,一个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约140公斤,若挣脱对方,要具备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来。而太极拳松功,脚下一松,用点阴阳变化,使对方按空了,脚下飘浮,不用斤两之力,轻松而起。站立之条件是身不动,也没有动意。如主动乱动想站,是很难站立起来的,这是太极松柔之理。
$ C; s8 S8 M3 c  3、立柱式身形
6 H+ Z2 }4 Z; [; P  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为“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形是脚与顶的上下一条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便于修炼中正安舒,方位方向清楚准确,前进后退川子步,实脚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
' T/ c, @8 L# [) {+ M, p  4、脚下双轻 1 ?2 Z# z% v7 C$ R( t
  太极拳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双轻,自然轻灵,自然腾虚,对方必定失去重心,飘浮而起。这是练拳者双脚自然平松落地,脚趾亦应自然节节放松舒展行功。如果找不到感觉,请踩上加厚地毯,也许对你有帮助,日久脚下自有双轻之感,身体结构的变化告诉你,你的身上松功出来了。
0 U+ p6 a+ ?! C  5、跳舞和悬垂
! S) G! x3 P" R& \2 g9 _+ A7 i: S3 A) ]  经过努力,身上仍然僵紧难以放松下来,笔者劝你暂停下来,到晨练舞场看一看,为什么我一个人难以放松,而舞者两个人踩着音乐的拍节轻快和谐,翩翩起舞。不要以为练拳人跳舞不好意思,请看截拳道开山李小龙大师,在拉丁舞场取得香港恰恰舞金牌,此举对他在武功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 ) z( ~, X6 E" o7 I: x+ R
  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 8 V( x4 f. }0 u( I7 @: x( \
  6、关于松肩 3 Z, G! P3 i- D6 n. k3 {
  肩在拳论经典哲学著作中落笔不多。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起。松肩垂肘是不是松功大成呢?不能这样认识。笔者谈的松肩不是一般的松肩,不是肩的小灵活,小窍门。在技击场,能以晃肩、摇肩、躲肩“化解”对方来力。松肩不是这般容易,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空松后的最终功成。 % Q  f6 v- a( K, Z6 r5 E$ ^; n+ K- k
  已故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的肩是个空的,以手去按会像跌入深谷,没有底。他的长孙杨鑫荣先生,穿着上衣,袖筒里似没有肩肘和大小臂,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感觉。拳友可以在实践中体验。肩是身体的一部分,整体松柔功夫达到上乘,肩自然放松。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   n* I" K) D5 ^$ y! V
  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道法自然”。只要修炼方法对路,在明师指点下得到松功并不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7-1 07:24 , Processed in 0.0462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