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2020年直播课程表
敞开心扉,虽然会有风雨,但一定会有阳光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urongjun

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1 21: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90年代初期,我业余就一直在从事五百钱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希望在从中得到更多的升华!而事实上我是有所突破的。
发表于 2011-3-11 1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雇佣军老兄引用了许多理论出处,但你会发现都离不了《内经》,问题是如果内经的基础是经络,经络的基础却找不到的话,就是无根的浮萍,如何能立足呢?用现代西医的精细解剖如果能解释得通经络,并能验证,那更能使中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我们中医现在走的是实证,理论上模棱两可就是因为理论上的没有突破。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盲点就在于搞不清神经与肌肉、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眼睛还是盯住现有已知道的解剖,实际上解剖学还分离不清的神经,尤其是末鞘神经还多得很呢,至于说控制功能,还没有理清的就更多了。
发表于 2011-3-10 2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非要用西医来解释中医,是有很多事情中医也都作出了解释,但中医有时候会出现模棱两可的解释,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去悟,有多少人有这个悟性?没到那个境界或学习没积累到这程度,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时候西医能解释的通有何不可呢???
发表于 2011-3-8 2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非要用西医来解释中医?非要用神经系统来解释经络?
/ i- X% I: d/ A/ Z! w1 M' M" Q想一想?为什么非要?( |. K+ ]* X& d: g+ o
为什么古人不会觉得难以理解?
9 R# M- u" O% W# n$ }- J而我们现在的人会?6 ?: c% H# m' h- ^  u
我外公就是个老中医,在当地的名声无人能及.如今九十八了,我也跟他讨论过这些类似的问题,他觉得我的思考很奇怪,因为中医的理论,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发表于 2011-3-7 2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看经络与血5 ~$ l0 T" U) S+ v% A: C, X
管的关系( }3 L4 f! k% |0 W5 f# Z; `
发表于 2011-3-7 21: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脉、动脉、经络、神经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
发表于 2011-3-7 21: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不但和神经有关,应该和血管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像屁股这样的地方,血管少神经也会比较少,受到打击也不会很痛。受到外伤出血量也相应比较少了?
发表于 2011-3-7 2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篇文章 ,转过来,大家分享一下!
, V1 H8 `1 i/ W:经络学说的形成,起初可能是以血管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然后加以抽象概括而成。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从针刺的临床过程来看,作用点是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及产生循经感传等现象。综合《内经》的理论,认为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由气血通道组成的经络系统和由此引申而成的腧穴理论已经自成体系,渐趋完整和成熟,它们同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运气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保持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而且互相阐释,互根互用地对中医针灸临床发挥着指导作用。 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来看,笔者认为,在经络理论形
. x- r8 a. G; b" m. }0 ]( A* a5 J9 J2 N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7 [) A9 e# E+ L  z- I
管。经络学说的形成,起初可能是以血管为基础,以阴阳6 |8 T1 g- o- {& o3 R4 j
五行为指导,然后加以抽象概括而成。至于现代所探讨- _" t$ B3 _! H3 [
的经络实质,则是古人对经络认识以外的新东西。
  ^6 B  @/ c% K' |" p8 @1  从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看经络与血* U; v' D) T2 f
管的关系' Y5 y% O) s1 s
祖国医学的经典理论文献《黄帝内经》成书于2500
: G3 P7 A0 M8 [2 X! E  ]7 Q年前,贯穿于全书的理论核心就是经络藏象学说。中医' ], Q" ~, u2 z: _5 B) h. G
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 |6 ]1 c0 F! i- j4 r, ]' ?
下内外的通路。
$ v  ]- J; ]( J5 M经络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v, t, L, c5 }3 T) L  `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灵枢·脉" g5 E( ?- W& H  e, W
度》:“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明李梃《医学入
, u3 m5 e7 }7 I  d* M* N( Q门》:“经者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界  n2 {' m0 }5 I$ F, C* a1 L
为十二,实出一脉。”由于这一特定线上有“血气”循环往
( X# t  h! B1 `+ S; z  F$ P复,周流不已,所以又说:“经者,血气流行,经常不息也。”
9 b( F( d# m4 ]& c6 v) t. ?8 r《十四经发挥》:“络脉者本经之旁支,别出以联络它经者
" N  C& L5 K- x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它经,它经之交,亦犹是焉⋯⋯+ m4 Z! d) x$ B! V( }5 S. d
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河之有沱潜也。”人体是由五脏
) h6 ^6 r: q4 O- s- j+ a1 J$ W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的,它们虽各
6 j8 J7 z8 N) p6 l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 b* ^$ O9 l2 N' d
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 k9 |8 U; C& J0 [  ~6 d6 p1 s  R3 e
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运行气血,濡养
+ h+ e  H$ v! A3 Y. q* L脏腑组织,进而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在古典经络文献
1 e, ?0 V6 [; |+ W) @) x中,多认为“血脉即经脉”“, 血络即络脉”“, 经隧是经络的8 `6 k1 n' c5 F5 G
通道”。; n1 b9 v; u! M% |& d2 T% V' F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4 E% z+ A9 M! R+ B$ E( H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7 L2 ]% }, c9 }  O8 i' P
部分。它同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
: ]/ Q9 q; i) a2 k/ V7 {" |机、证候辨证、运气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保持着高度的1 z. W! _' v, O* s2 n9 _# s5 u
和谐统一,完整地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
# c% H' q1 _, y& r/ R, S导诊断和确定治法。所以《医门法律》说:“治病不明经3 S; G" j  Q  U" i
络,开口动手便错。”可以说,没有经络对全身气血的运0 k4 h" H8 e( K
行,就不可能有人体的生命活动;没有经络学说,就不可能产生中医理论体系。
* q0 h$ p. ^5 g2  从《黄帝内经》对经络形态的描绘看经络与血管的关1 m- q4 C2 ]' X& ]+ s

, |% t1 V& }4 F作为中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经络理论,与中医* r; [* s1 i- L; a
学理论形成有着相同的根源,也是以经验、宏观物理表征
3 G8 ~7 Y2 L/ C& x# j为基础的。从《黄帝内经》对经络形态的描绘中,笔者认
3 m, R0 `3 H3 \2 t, X, h  R) S为,经络则是血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对经络描述:, r1 I; B6 Y/ T6 K' V
“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灵枢·经水》2 I5 V6 E) R  R5 ]; l
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x4 N1 ]3 D# V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载,可见,古人描述的经脉,其实: w/ w4 \9 ]* d7 _4 I% T- \
体是具体而清楚的。9 p! d* F  {5 O$ {2 ?
指动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 |8 z' ?$ [( ]! L
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
/ W1 |& i& v8 z) v) {% r" b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1 b! {, q1 _# v$ Z
《灵枢·动腧》亦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 l0 H" L* Z2 t  ]
动不休何也。”这是在人体几处比较易于触知的大动脉,
  l7 k: W: ~0 g" m$ D0 h) H其所谓“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3 N% A& i/ W/ @# X) _
布,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
+ }  b: C5 o8 t脉,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n+ W( z+ r; H' P3 n0 Y$ g2 h
指静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6 b. h5 A; ?" H& i
也”、“凡诊络脉,脉色青”、“诸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
% u, C+ e! b; c  W% Q4 }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2 h4 o7 l" y/ H  {. y  h8 o
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可见,这里古人描
2 R% l% b0 @& k" \# F绘的经脉指的是静脉,静脉与动脉不同,因它的分布较浅
/ n2 W% c! }4 k/ e0 a! u表,肉眼也可在体表看到纵横交叉的“青筋”,所以在针刺
7 s, o- C0 H8 C( w- j9 |方法上有一种刺静脉出血法,即刺络或称“络刺”。《灵枢·
6 g. v/ _7 {9 c+ G9 k官针》:“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寿夭& N' c8 K! t- c3 r$ F: D
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杂3 F' e1 V: P/ o  G, f- l6 j
病》:“⋯⋯腰脊强。取足太阳 中血络”。
6 C' I  R4 j& P: H1 x- A3 `3  从经络的生理功能看经络与血管的关系8 ]( f  v8 _* v! \/ w' k6 t
在中国古典医籍中,古人把经络看成是人体内具有$ ^! F# r6 h5 P* _7 N+ p- X# X
“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的作( l9 G, \: s' F5 q( C  m( T
用,所以“不可不通者也”。《灵枢·本输》:“经脉者,所以
3 i: n8 Y/ \2 n- z' k行血气而营阴阳⋯⋯”《, 灵枢·九针十二原》“: 经脉者,行
3 G& L4 g" j- D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这说明了经络的主要作用就是“行血气”。《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气去络入于$ N) M7 T5 E9 h
经也,舍于血脉之中”《, 灵枢·经水》“: 经脉者受血而营
9 u  X+ H+ \) y5 L7 D之”《, 灵枢·本藏》“: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2 }" t1 M# B2 ?* g  G% h" e* G# i
《针灸大成》:“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脉之# y9 z) g9 g" X2 Q, g
道路也”。一致说明了经络是受血,使血脉充行的一种装8 Y5 a( E% p2 t
置,是“血脉之道路”,显然经络是指血管了。; M  F; B6 h! C% S4 u3 I& N
而经络互相贯通,循环往复,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6 b+ r7 Q8 ~& o; w1 i5 B+ o8 D
形》所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这还可在古典文献找到. V# |3 [* Q  r# G3 t) [
更具体的说明《, 灵枢·痈疽》“: 余闻胃肠受谷,上焦出气,
9 [3 U8 O6 G2 M+ B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0 s3 y5 _% C5 [# S1 D
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 r$ B3 w# j9 w7 j1 O0 A# Y
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
, S: `7 Y. `2 d' z- l+ X# H; V* C7 A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素问·经脉别论》则曰8 d. A1 B+ `7 m3 s" e
“肺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
3 f- {$ {) K7 S( d精,行气于府⋯⋯”,这不仅说明了经与络的密切关系,而
9 }: _4 V# t! D. M% ~; h且更说明了血液的来源与肺循环的作用。& C6 O, y( D2 {: q& e/ `
4  对当今经络实质研究思路的探讨
) Y  s# C- `4 ^7 x2 _4 |+ [7 s正确看待古典经络理论 基于经络理论的疗法的有- A! V" |$ V3 o% n7 E' \
效性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肯定,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 a1 m; `; i% t但是,经络理论是在科技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在古人长期' `, }" ~% S: B( Z
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 O7 m: j7 }) X3 e  z
学说,通过“比类取象”的方法形成的〔1〕。笔者综合《内
4 {0 R: V# }4 Q# ~1 f' q经》的理论,认为古人描述的经脉,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
7 X$ J4 v) z6 ]' v8 K  a2 s的,其特性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 行气血;2) 如环无端;3)0 ]9 V, p6 R5 X( s. H* Q" j) @% p
内属于腑脏;4) 外络于肢节。认为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
& I+ }, y: Q$ G  z) t8 n, B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根据7 ^: {. `$ V5 q
科学发展的规律推论,古代的经络学说和现代的神经、血9 C0 c* K$ I. ~. G
管学说肯定都还各有其不完备之处。, j" J& x! P8 {  B
当今对经络实质的研究不应该是验证古典经络理$ v' E% \0 c2 r9 Z& x
论,而应该是完善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经络现代化研1 Q# i5 }7 o+ T" G, P; |7 J1 f! z
究的初衷是要弄清楚经络的本质,进而建立现代科学意
4 v' q& l7 D4 d% s: [  }3 i义上的经络理论,然而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经络既不是已
$ g& c8 M( \/ |+ D4 R9 y经发现的某种结构或某个系统或某几种结构的特异组合
9 G# Q, u# q$ Q* k& E$ s- c( ~体,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经络可能是某种尚未发现的特
. x( ~9 L0 s3 `& V殊结构〔2〕。”笔者认为,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其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至于现代所探讨的经络( f6 E( c6 w& G4 _) {! H7 y% v
实质,则是古人对经络认识以外的新东西。所以,“长期+ Z( A+ ~0 D0 e. ~: K# L+ m
以来,一些学者一直寄希望于在神经血管之外,能找到经. j# l: d: K+ M
络独特的形态学基础,结果是一无所获〔3〕。“要想发现特
' u: ~, a* n4 j# D7 u5 ?殊的经络形态结构,迄今均告失败〔4〕。
9 `- |6 o6 T" D& i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
* ~* y7 ~0 Q& j" n  ^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内经》称之为“气穴”,又解释作8 ^8 G. g/ ^5 ^3 T8 @& t2 t
“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针灸等治法则
+ W/ ~* u2 {3 e* ~' G- y# D2 H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而解除病痛,故《素问·气穴论》:“以
7 o) ^, R( O/ N5 T# n溢奇邪,以通营卫。”针刺目的,古人认为“, 欲以微针通其
& X' J* O) |- i3 r( ]' \  N经脉,调其气血。”考察是否达到这一目的的标志,就是: l9 C+ P1 J6 O0 t% N* A8 {
“得气”,产生酸、麻、重、胀等主观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
- v; v3 i8 x8 h: @) d. [9 r传导的现象称为循经感传现象。而有研究证明,经络上) G8 V  Y: a6 _/ {* w
的穴位与神经、血管、淋巴、肥大细胞、感受器等的配布有
$ D( w: A; {% h4 ?. y% B密切联系,但它不是几者功能的累加和,而是诸因素在整
  W; B& h* ^3 s( U体系统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功能、行为、属性的统一体。所
$ @) D* v7 z; j, D9 E  \以,经络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神经、血管、淋8 W! `; f8 r0 f. v& ^: P  e
巴管、结缔组织、液晶组织等,而可能是已知的神经、血, |. V0 |! O# k! q) s
管、体液等,以及或许还在目前尚未知的诸因素共同构成9 f/ c3 G9 ^$ a: d) I( s5 a5 `
的复合功能系统〔5〕。7 {: W/ l- a/ [( p) X+ r0 Y) n, C
可见,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中,就需要对古典经络理论
  `! @' v( y' @5 p% p中的内容作出正确判断,研究其精华,分析其实质,切忌
& Z8 d; L& e2 x; ^4 [4 _断章取义。因此,在经络实质研究过程中,应以现代医学
- o5 T4 j0 t( y为基础,不能拘泥于古典经络理论,不应该是验证古典经
: x2 |7 i9 h9 h5 x6 ~+ o) ]8 c( _$ H络理论,而应该是将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4 h1 c4 ~& i- ?7 n- x! _% R, W

/ Y4 f, V0 q5 N" A! v% E7 U2 G; K9 k& Q- ?& B1 s, T3 Q
发表于 2011-3-28 21: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lu1fu 于 2011-3-28 21:19 编辑 2 y2 B( e: g* k; }$ U( Q
" [& v+ _8 W8 C+ v) i4 J- M
{:1_12:},我对中西医都不懂,看来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卢老师和48楼的朋友就当没看见47#的内容吧,能给删了吗?
发表于 2011-3-28 14: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组织液的运动是否有序这个没有根据的,没有官方的说明组织液是有序运动的,这点希望大家清楚!但是能考虑到组织液这是个可以参加的方向。
发表于 2011-3-27 22: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波博士在经络方面的研究影响很大,但组织液说只是现象,不是根本。原因很简单,它的动力在那里?这种有序的流动又是什么在控制?对于大面积残缺躯体仍然活着的人,这种通道的完整性破坏了,如果环流体系建立不丰富的话,又如何维系?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理论都要经得起基本的逻辑推理,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发表于 2011-3-26 23: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个中医学博士罗大伦的博客内容,希望对卢老师有点参考作用,谨以此表示敬佩卢老师的探索精神:
# H& p( C7 z, n. ~6 `7 o我国研究经络的实质,已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大家都在找,什么是经络,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的,很虚幻,解剖尸体,没有发现,太奇怪了,可是中国古人为什么说有呢?为什么用经络治疗又有效呢?很令人困惑。- [. o6 {! p3 L0 `! H! w! I; W
, i6 n- k& \( m. W
后来,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学说,有说经络是神经、血管等混合成的一种传导通路的,等等,各种说法不一。9 }5 j, U. k* j0 R9 x* c7 t
' y3 o6 H3 ?8 _4 T
但是,其中的一种说法比较有进展,这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的张维波先生等人提出的组织液的说法。7 `9 k0 x4 v) t2 r

) M  t# {% G  c; {2 M. o这个提法比较的有道理,给大家介绍一下。0 e8 p- e4 ^  f
: w3 y7 X; h  S* @5 ~
人的体内除了血液之外,还有组织液,以美国为首的西医体系认为这个组织液是不流动的,一潭死水,而血液是流动的。但是,北欧有的西医流派,认为组织液是流动的,并且研究出了测量组织液流动的一些方法。后来,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就去北欧考察学习,向他们学习了测量的方法,回来一测量,发现在人体内,组织液不但流动,还有自己的流动通道。4 x- R& y1 O# u: ~
2 |' f) S0 v. \- J
也就是说,这种组织液的流动通道,是像河里的暗流一样,缓慢流动,流动的速度既不是神经传递的速度,也不是血液流动的速度,而是很缓慢,和针灸中针感的速度大体相当。
  e& W8 ]% d* ]
/ z* e/ u6 B5 ]- r  N) L这种组织液流动的管道,有汇集的地方,正好是我们的穴位。
3 z- z6 j, _* O! ]+ p
' c0 ?+ o3 {: d% Z- R这种通道,不仅仅是人类有,动物也有,他们做过的实验,就是在猪身上,狗身上找到的通道。
) a! C7 t) e# C$ N3 Q( q+ x- r. ?! m4 T
比如用放射性同位素打入组织液,然后连续用相关设备拍摄,就会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沿着一些通路在流动。这样就逐步证实了这种通道(当然,动物实验有些残忍,但是医学界在广泛应用)。
, y4 j& A* ?, `" i# I2 w: m
+ b$ G7 x! T+ O组织液流动的功能很多,可以为身体提供营养,这和古人描述的经络像河流一样灌溉大地是很类似的。而且,古人在给穴位命名的时候,也多用了描述水的字,比如太溪、涌泉、太渊等等,有三滴水旁的非常的多,可能古人意识到了经络的这种性质。
1 Y+ Q0 J9 q8 E; f* P' \# Q3 M0 A6 {4 A% F7 i* y- Y" C4 M! v
当然,动物身上也找到了与脏腑相关的经络,比如胃经,您别以为只有人有胃,猪也有,猪也有胃经,如果用凝胶物质将其胃经堵塞,则猪就开始食欲减退,实验中的猪有一些就这样挂了。对不起了,这些可怜的猪,为了人类的进步牺牲了。+ L' Y5 {  X7 N/ \

* O) Y4 t; b2 e! A6 w4 t+ A
6 }3 P0 o9 K% V2 C
! e. T# A+ R6 f6 P9 h- [
发表于 2011-11-29 11: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对我有用。
发表于 2012-3-15 21: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定的中西医知识是无法解释的。
发表于 2012-4-4 2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同一个体系啊。。只是研究有所不同啊
发表于 2018-5-14 21: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系统也许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可能包含了神经,血管,等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经络应该来源于生活,一辈一辈生活的经验积累得来的 !
发表于 2018-5-14 2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经络作用在血管多,所以按压可以引起血压变化,有些作用在神经多,所以可以引起功能影响,所以我觉得经络应该包含了很多物质在内,并不单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5-6 06:09 , Processed in 0.0544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