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1-6 19: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走功 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行走运动。医学专家分析:行走是最安全的运动健身,行走时能动员多数肌肉参加运动,是保持人体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行走时配合气功的方法功效会更好。在此奉献给读者,愿你从中体验到乐趣,尽情享受美好的人生。 行走功,是用气功的方法调动激发人体潜能以后,应用力学原理改变了常人常态行走的力点、力臂,人体行走的重心、半径和直径,调节人体处于一种潜能状态,合符于生理又符合自然规律的行走方法。一省力,二省能,三是气功生活化。在平常走路的过程中,即走了路又充分利用了时间、空间练了功,用气功的方法保养调节心身,维持人体生理需要的相对平衡。行走功里有多种气功状态下行走法,这里主要介绍息行法。 常人常态行走,是以膝关节为力点,小腿为半径,推动重心向前移动,左右交替形成常态的行走运动。 气功态行走是以人体重心为力点,下肢为半径,形成了人体整体性的圆周行走运动。 用气功的方法,激发人体潜能,内气内能活性加强,使人处于轻松飘浮的松快状态。应用了力学原理,着力点的引力和推力作用在人体重心上,使人体整体向前左右脚交替行走,自然而又轻松,省能又省力。 息行法是气功中用呼吸来帮助行走的一种练功方法。这里的"息"指的便是呼吸,而"行"指的便是行走。 息行法所用的呼吸方法与常态呼吸方法不同,它要求用顺式腹式呼吸的方法来配合行走,并以这种呼吸为动力,使整个人体较轻松自然地向前行进。这种"力"既有意念中的,也有实在的,包括由于重心移动所产生的力,以及由于呼吸所产生的行动力和推动力。有了这几种力,在下肢运动时,整个身体便会以重心为动力点飘飘然地向前运行。 一要求: 1.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基本正对前方,踝、膝、髋松,肩、肘、腕松,颈松,人体七大关节松开。 2.口齿合拢,舌平贴上腭--这是练功的阀门也叫开关,古人称之为"鹊桥",是气功态与常态的根本区别,练功者必须做到的关键之处。它可以调动自己身体的阴阳二气与大自然空间的阴阳二气交合,从而使自身较快地进入功态。 3.两膝微屈,弯曲的角度以自己感到大腿放松为准。膝关节由直线变成半圆形的曲线,好似弹簧,一有动力便可产生运动性的反弹力。 4.松腰并向前送髋,形成重心向前偏移,使整个身体向前,调节身体重心处于临界点上。 5.颈松,调节大脑相对平正,使延髓与脊髓调直,传导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速度加快。头为人行走之帅,头正则身直行走,有领航的作用。 二方法: 1.意想引力--引力点在腹部处的重心点上。做顺式腹式呼吸法的吸气,腹部凸起引导重心向前产生动力,形成向前的力量,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 2.当身体重心向前偏移时,感觉站不稳。此时以重心为力点带动上体和大腿膝关节小腿向前摆动,脚平移滑动向前,听其自然连续行走几步,到无向前的力时自然停止。这样,形成了向前行走的引力。 3.意想推力--推力的点在腰部命门的重心点上。做顺式腹式呼吸法的呼气,同时,意识支配腰部的命门向前贴近凸起的心腹部和肚脐,腰部凹进去产生向前推的动力,促进整个身体向前运动。 4.当身体重心跟上向前偏移,感觉站不稳时,此时以重心为力点带动上体和大腿膝关节小腿向前摆动,脚平移滑动向前,听其自然连续行走几步,到无向前的力时自然停止。这样,形成了向前行走的推力。 5.在意识的协调统一指挥下,以呼吸为动力,引力、推力单独练习熟练后,两者加起来左右交替向前行走,形成循环性的连贯动力。 6.引力和推力经多次练习有明显感觉和体会后,可以练习一吸引力向前走一步,一呼推力向前走一步,引力加推力左右交替向前行走,便形成了持续的向前行走运动。也可以调节成为按自己常态习惯行走的方式和状态,一吸走一步,一呼走一步,形成应用气功方法配合行走,行走时慢慢养成应用息行法进入气功态行走的良好习惯。 7.刚开始学练时,以中速呼吸方法配合行走的节拍速度,体验引力和推力为宜。因为中速呼吸,是使气功态中的行走像常人常态行走的速度一样。中速息行法,便于体验功态中细微的动力和感觉。 8.熟练之后,如果需要急行时,可以用快速的呼吸方法为行走的呼吸节拍。以快速的呼吸为动力,使身体快速向前运动,由于兴奋点的转移,以呼吸为动力行走时不容易疲劳,而且行走很快,自我感觉很轻松。 9.散步时也可以用息行法,用慢速深、长、匀、细的深呼吸来调节行走的节奏和速度。用息行法进入气功状态后,只觉得身体轻盈,如在水上漂浮,飘然而行。用息行法散步,既散了步又练了功,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作用: 息行法改变了常态行走时单纯以腿为力臂的状态,变成了身体重心向前带动全身向前行走的潜能状态的整体行走运动,它充分地利用了人体生理的潜能,又符合自然规律的顺式腹式呼吸方法时所产生的内动力,使人体行走时感觉到轻松省力。运用息行法不仅可以轻松自如地走路,同时也利用了走路的时间、空间练了功。 & }& Q: \; h( |" ]( p2 C
6 r7 k; `! x3 l; k; g
[ 本帖最后由 刘天源 于 2008-1-15 09: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