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 【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年度直播规划
交流武术文化,探讨江西五百钱黑死点穴法
搜索
查看: 9762|回复: 1

形意拳内功经解(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 15: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 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 “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 变之分明。横以济竖, 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

        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 气帅形,形随气腾。”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 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形意拳技击歌诀

五行合一处

远要剪,近要躜;躜进合膝,粘身纵力。手起如挡搓,落如钩杆。摩径摩胫,心一动,浑身俱动;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肺动成雷声,脾力夹功;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二字是中身。身似弩弓,拳如药箭,宁要不是,莫要停住。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把枝摇;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才为真。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远,气要催。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起站身平进中间。手起似虎扑,脚去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生。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在起,落不落何用在落。低之中望高,高之中望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死中反活,活中反死。明了四梢永不惧,明了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多一粗,明了三星多一力。三回九转,势一势是怕人见多一精,一日之见万势精。万势之在围,围中身体,围他一字要围奇。好字本是无价宝,有钱将向何处找;要知好字路,还往四梢求。何谓四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手脚指为筋梢,毛发为血梢。四梢俱齐,五行乱发。血梢起不凶,牙梢肉梢不知情,筋骨发起不知斤,身体未动可知情,才如灵心大光明。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手脚去,快如风。急上更加急,打了还嫌迟。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斗蔽五行。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可见亦好,不见亦好,势占中央,最难变化。与人交战,须明三前:眼前,手前,脚前。跳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内使精神,处使安候,见之如妇,夺之似虎;布形猴气,与神齐住。急若脱免,追其形,退其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大树成材在其柱,巧言莫要强出头。架梁闪折不在重,有秤打起千百斤。行其溺色之事,丢其虎狼之威。三思无心自己悔,保住身体现进福。演艺者思吾之道,依吾之言,永无大害。见其理而自尊,交勇者莫要思吴,思吴者寸步难行。血梢发,脚心发起,直到大门,再无别疑,真豪雄也。风雷疾,惊起四梢,四梢紧要封闭;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手 脚 法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裆里躜。眼有监察之功,手有拨转之能,脚有行程之立。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不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击之。前脚趁,后脚跳,后脚趁前脚;前脚抬,后脚连,前进后脚随。心与眼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元帅,络膊脚为五营四梢,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脚相顾。准备万般一旦无,千着会,不如一着熟。早知此应一贯,过后见识不如无。头为一拳,肩为一拳,脚为一拳,肘为一拳,把拳一拳,胯为一拳,臀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头打落,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跳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亦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世力,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在裹胯一膀,走后手低肋下藏,把打起落头手搪,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膀打中节并连应,阴阳交合得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裹胯抡步变势难。臀尾打落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臀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合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走打跳意不落空,消膝全凭后足蹬。与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俱要全。气伏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拉。腹打去意要粘阴,好似还乡一力精。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其能。起无形,落无踪,起如蛰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以上以下,左右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

躜 前 法

一寸、二前、三躜、四蹴、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是步也,前是腿也,躜是身也,蹴是足也,上下足而为一也。夹是剪,两腿行剪也。合内外,六合也。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如一,成其六合也。疾是毒也。正是直也,看正是斜,却是正也,径是手摩内五行,胫是起四梢也,大机一发物必落,摩径摩胫,意气响连声。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落也打,落也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为起落也,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足学艺何为。阴阳: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得阴阳相合能快,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发之间为之动静也。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皆秀成其虚实。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是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设若妄传无义男,招灾惹祸损寿年。武艺都到真是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吴得婴儿顽,打法天下势其形。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洒灰尘净,风顺暴雨云,熊出洞,虎离窝,硬棚摘豆角,犁周三项,将有所去。虎闭其食将,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老嫩,知宽,知窄,上下而相连。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一场要把势吊诡,闪展腾挪足底随。明知把式打来,算真是好武艺。问尔何所据,答曰:我的胸中不定势,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鸡。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若遇人多,三摇二旋不轻饶。



修炼形意入门化僵劲妙法公开,练习如下:

     三体式站立后,接着身体向左转同时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手心朝下,意念双手肘部悬挂千斤重物.以腰为轴带动全身运动,当转到左边不能转动时缓缓向右转,周而复始转九九八十一圈,如车轮一般,气息绵绵不断,收功时右脚提起顺势靠拢左脚,双手从体侧贯气入丹田.

      注意事项:
     1、练时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2、练时自然呼吸,体会各种气感。



形意五行拳诀

五行拳解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此五行之着于外者。五行有相生之道存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夫五行见于洪范,而汉儒借之解经,后人每讯其于义无取,而生克之理,究不为不当也,拳因之以取名,用以坚实其内,整饬其外,取相生之道,以为平时之练习,强健其身体,增长其气力,以强身祛病;取相克之义,以为技击之应用。
五拳之意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进退五行拳连环拳:
(一)混合五行拳法,连络成组,能进能退,光怪陆离,式皆连环,其进退也无定,故名曰进退连环拳式,今多简称谓之连环拳式。
(二)连环拳法,以五行拳法为母,故五行拳法,其初步也;连环拳法,其进退也。其法共为十式,进退各半,因其范围稍小,是以有引长之法,实非小也,其引长法即前节不转,至崩拳式仍接二式,则往返至十四式之数。
(三)拳法以应用为主旨,连环拳可以连环,五行拳应时措用,握之为拳,伸之为掌,故又可变为连环掌,此用徒手之应用也。无论刀枪剑棍,皆能刺、劈、砍、打,以为应用,此用手势之变化也,故各种器械,均可包括无遗,则变化之技击,岂浅鲜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11-21 23:47 , Processed in 0.0443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