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科 马文星 罗时茂等
- i( ^& z, r5 f一、三尖要照 ( 相照 )
: X" M: J; h% t9 S: ]1 W' S0 e, x1 P! l% P5 l; S4 Y4 s9 f
三尖者,人体上部的鼻尖,中部的前手尖或前肘尖、前膀尖,下部的前足尖或膝尖。打拳时,身姿端正严谨,以三尖要照 ( 相照 ) 来规范动作。三尖相照又称三尖对。它是练拳校正姿势,打拳始终端庄严正的一种重要手段。心意六合拳历来强调外形动作朴实雅致,三尖照就是保证身姿不前栽、后仰,左歪、右斜等弊病的练拳方法。它依据三点成一线的道理,使鼻尖、前手尖 ( 或前肘尖,前膀尖 ) 和前足尖 ( 或前膝尖 ) 成一垂线
6 T# {: b+ ^$ i% Z练拳中如能做到三尖相照,可使形体保持端庄正直,也可使人体各部动作达到浑元一体。又可使身体重心稳,气顺血畅,动作有力。 0 [/ n* ^" I6 c0 V- R* I: |
二、外三合要合
8 M* ?* ?; y& a, F( z谱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是人体上下各部位的相合,有阴阳之分。盘艺时,外三合如能相合默契,日久,全身上下密切配合亦自然而得。动势即可手到脚到,肘到膝到,肩到胯到,上下齐起齐落。 5 e8 U; s+ O: X3 p
依照外三合之法,在拳技中不仅有同侧的三节上下相合 ( 顺势相合 ) ,还有三节的左 ( 侧 ) 与右 ( 侧 ) 上下相合,此为拗势 ( 合势相合 ) ,即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称之左与右合。反之 ( 右与左合 ) 亦然。还有前与后合也贯穿在拳势中,如倒插步、泻步练法。
9 n) R/ ~/ D7 m$ {- M三、三心要实 7 O5 [3 q0 v: W2 _5 d2 j' V; X3 U
三心者,手心,脚心,眉心也。
, O' c& L, |' |谱曰:手心实,脚心实,眉心实谓之三心实。 : S$ J; \- F2 N, X5 T Z
1. 手心实:掌心内顶,气贯手掌,其力到指,即手心实。
: L2 ]$ s( Q; `2. 脚心实:脚心上顶,五趾抓地生根,即脚心实。 2 g% y4 _! @ i2 E! }/ m
3. 眉心实:眉心通脑,练拳时,脑海中 ( 心中 ) 要排除杂念,使之心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胸无物,无物则能使浑身散乱之气汇于丹田,气随拳势通达四梢,即眉心实。
' q2 a0 }. c% Z2 _- r三心要实是内家拳的练功秘旨。它提示习技者,要将培练的丹田之气,通过拳法运至四梢,使两手两足生力 ( 此两处为人体之末梢,气贯四梢者,浑身无处不生力也 ) ,这即是三心要实之深意。其实,眉心实是气血畅行的条件,脚心实、手心实才是目的。
O F' x. l' o. {现将丹田之气如何运行至梢节,如何做到手心实、脚心实的功法述之如下:
3 J3 E( @/ Z+ J/ u, U气之运行是意念所使,这与肢体动作也随意念所使是一致的,在心意的导引下,气行与体动是同步进行的。体之所动乃气之所催,已为内家拳所认定。此时惟能使气受阻的是它所要通过的关节及窍穴。只要松开关节,启动窍穴,气即能顺利通过。如松肩、松胯,则有利于气通行于上下肢 ( 上下三节 ) 的根节。如以意念集中某一关节的窍穴,即可开启这个部位的窍 ( 穴 ) ,使气通达到下一节,气之所到,其力自出也。
% \" G. f z) M9 k2 V+ B% g现将上中下三节各节窍穴开列于下,以备习者知之。 ! {" r/ i: H. a( k4 g, I( t( U
1. 梢三节之窍:手之窍──劳宫穴,肘之窍一曲池穴,肩之窍一肩井穴。 . w2 b: n) x% ]( l2 ~' n
2. 中三节之窍:首之窍──眉心穴,胸之窍──中脘穴,腹 ( 中节丹田 ) 之窍──气海穴。 + R3 L X2 h' X2 p8 {1 T
3. 根三节之窍:足之窍──涌泉穴,膝之窍──阳陵泉穴,胯之窍──环跳穴。
4 W+ L( K3 d8 k举例说明:譬如,我们要使力由掌出,就要在松开肩关节的同时,意念便集中在出手一侧的肘部曲池穴。力由肘出时,应将意念集中到同一侧的肩井穴。余者类推。 3 U1 m! B; r z! o4 c# o
四 . 三弯要弯 % v3 g9 }7 B" H8 c" I. c& F
三弯者,乃手腕要塌 ( 弯 ) ,足腕要塌 ( 弯 ) ,身比弯弓是也。 ' z9 A% T$ T8 Q7 W) y2 M
手腕下塌,以猴形手 ( 猴爪 ) 置于胸前,可蓄劲在膀。如需出掌,则快速塌腕,指尖向上为法,可将气迅速集 ( 聚 ) 于掌根。 5 @$ h7 n$ N9 _3 F+ z
足腕要塌,塌的形式有三种: 1. 当步型处于鸡步时,使后足掌著 ( 撑 ) 地,足跟提起,坠膝下压小腿,使足腕夹角缩小,由此可将身体姿势缩 ( 束 ) 成中平势,以蓄劲在身。
% ?( P3 G( K5 E$ p" Z- F% F2. 当步型处于虎步 ( 虎坐坡之步型 ) 时,由于身体重心移入后曲腿中,使后足腕夹角缩小,亦同样使身体姿势束成中平势,蓄劲在身。 & v6 S4 G4 O$ A2 |
以上两种形式,均可依后曲腿发蹬劲,使前手前足及身迅速躜出。这种由蓄劲到躜出 ( 发劲 ) 连成一气的技艺,即谱论上所说的:“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之意。
; ~) E5 c ?3 h( s2 ?+ q3. 当前足躜出时,使其足腕下塌,足尖上跷,可使劲贯于足掌,用此足掌踢击敌小腿胫骨 ( 迎面骨 ) ,起步即是卷地风之意也。
) w/ [3 e0 q( X5 g& J% L5 V) r五 . 三意要连
& h0 c+ y3 |, Z5 C! c' J心意,气意,力意即三意。 7 w& Y3 M% w V* _* o
三意相连内涵有三点: 1. 心意。在客观前提下,经过人的大脑思维而产生的意识。
7 @( v: H4 \( Z( T' w) u2. 气意。在意识的导引下,随意识或由意识所支配的内气运行过程。 6 l" h: O: N/ D2 g) `
3. 力意。是指拳势中,拳 ( 劲 ) 发出的功。
0 V( M; a3 P( j8 j此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
0 E9 f, J( E0 e( L2 C5 m六 . 三节相贯为法 / }# N+ t l0 O0 W0 O6 v; ^7 a
三节者,体之中的梢节,中节,根节。三关九节,节节又分上、中、下。
& Z* m0 u# W* J8 d, Y; Y) V4 u三节以动法论,须梢节去 ( 起 ) ,中节随,根节追。即拳 ( 或掌 ) 去,肘随,肩追;或足起,膝随,胯追。
2 n4 n7 r& R0 Q$ ~三节以功法论,心动,气自丹田生,随意念上行至肩,下行至胯。此时外形应做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而下行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所催部位,气自到,力自出也。
8 [0 n% s" V& n# q) R心意拳拳论有七顺之说。七顺者,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 ( 掌 ) 要催指,而指不逆手 ( 掌 ) ;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 ( 头 ) 要催身,而身不逆首 ( 头 ) 。 " G% \( F" P5 u
心气稳定,阴阳相合,上下相连,三节相贯,法施如一,即七顺。 8 _2 n$ g2 a0 K5 m
七、迈步似鸡行
; s4 q4 @! R1 h步法,心意六合拳最常用的有:寸步、过步、鸡步 ( 大、小鸡步 ) 、仆步、弓牮步、坐盘步、倒插步、垫步、并步、马步、虎形步、猴形步及虎熊步等十余种步法。 " ~( m; J# N+ Y5 A/ k M
在运用上述诸多步法行进或相互贯穿变化时,应始终遵循步步 ( 迈步 ) 似鸡行的法则,此为心意拳练功秘旨。 ( 注:有人称步步似鸡形者,此处之“形”字为谬误,应为“行”字,其意真也。 ) 9 c/ w6 I: v$ J9 f+ V
鸡在行进时,有三点可效法: 1. 动时,两爪磨胫扣裆:站立时,两腿并合或单腿独立。 ; H+ `& ^% g' P1 D5 q
2. 步稳健,提低踏远,行走为一直线,只在转弯或回身时,才将一条腿沿著另一条腿前向左或向右横渡。 3 K6 p; m( u1 w) S
3. 双腿运行方式,如拳谱云:“前腿未去后腿随,前腿未落后腿追”。 2 t( L1 R' _; t" H& a- h
这三点特性融入拳艺中,为心意拳步法之精要,习者须认真领会以悟其妙。 3 R+ g0 N# Z Y$ q: p2 H
八、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 ( f4 X: l1 }2 b h1 v U o; {% N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蹬”。即在步法欲进时,前脚与后腿各自的规范即相互配合。 - R/ T" i! c& z, ?% p4 Q- _
前腿有四种出法: 1. 发卷地风,前脚躜出前足掌踢击敌小腿胫骨 ( 迎面骨 ) ,谓之起步就是卷地风。
4 h# w8 t/ h+ l3 T" ^1 g3 A- ~8 }' J2. 提膝冲打敌腹阴,或贯打敌膝盖。提膝时足尖跷起,用足尖弹击敌下阴部,也可用脚掌撞击敌小腹。 9 ]# A; E% Q; |5 a0 O# s
3. 进胯。进胯时,根据敌情可以分别进前胯 ( 抢进中门 ) ,进外胯,或使用里胯抢前之法。
0 @& e6 H2 k" r4 v4. 踩意。前脚躜出,下落时有二种用意,一是先落足跟,以足跟踩敌脚面;二是足跟落实后前足掌用力向下翻踩敌脚面。 , x4 S/ ]) W* S6 U/ r9 y0 l
后腿应配合前腿: 1. 当前腿提膝时,后曲腿应蹬直向上发力。 4 T: {3 b# @ ^* P8 x( a
2. 若发前足踢击或提膝贯打敌膝时,后曲腿应保持弯曲,使身体重心下沉,以保持身势稳固。后腿弯曲,利于前腿发力。
) Q. S9 {7 O% ]1 h- E. u3. 当前足踩落或进胯时,后曲腿应同时用力蹬直向前送胯进身,后腿成牮步,然后立即迅速随前腿而出,或与前腿并成一腿。
3 j7 ] t$ n1 o0 g0 X8 j九、手不离腮,肘不离肋 8 z, G5 Y7 X6 z# r/ g0 W/ |
两手不离腮、两肘不离肋者,此为心意六合拳身法六艺 ( 又称身成六势 ) 中虎抱头之艺也。
) ~4 x# \& {' O6 K2 a, S拳艺中,要求手不离腮,肘不离肋是为应敌时保护自身要害部位防敌击也。交手时,若打倒敌人,不给敌可乘之机,运用顾法防敌败中取胜。即使我未能打倒敌人,也以顾法不让敌人打我。 6 D6 r* R- O1 P0 M8 {$ e) ]9 ^0 X" |( C
手不离腮:是于拳势中,常将 ( 有 ) 一只手置于己之腮旁 ( 左手应放于右腮旁,右手则置于左腮旁 ) ,以手或臂及时快捷的遮护住头、面、颈。若手下落,还顾于自己的腹阴。 7 b- ?2 V, S9 s3 a" x
肘不离肋:是动势时,不论束展还是开合,肘不断出入或起落于两肋间,使肘紧紧护住自己的胸腹。 8 d3 r3 D: `9 s" s3 M. R
两手两肘如此动作,即称之为出洞入洞紧相连,也即谱论上出手 ( 肘 ) 入手 ( 肘 ) 紧随身之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