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 - - 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0 ?5 [+ i7 e, y k# C9 a6 V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3 x% L# q- U* M! ]9 h1 [( m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 f! g3 x# m9 c( x% J" G+ B+ @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 R+ D+ P6 a/ s( N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 T: }0 l4 t( j. F0 l+ q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h/ u% y% ?- m3 w3 q% e) a w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4 ^5 g6 v# D/ r" |: q2 G. {' l8 ]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o5 W$ g0 |" S% G. |- M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2 o! @2 i h, f/ G8 L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 `: Q$ b* e: G, C, h, t+ V* G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 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 。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并非怪事。倒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之后,“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开歧视,紫禁城从此给道教摆上了“闭门羹”,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飘摇风雨中,日渐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献图之路矣。据此,我们说,彩绘《内经图》当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谜辞结合《内经图》画风,进行一番考据,就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了:
+ U5 s8 l- l' e9 l5 N0 w% v 大约在春秋之际,我国典籍中出现了一种叫“廋辞”或“隐”的文学游戏,这在《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上,都有记载。《国语•晋语》:“有秦客廋 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7 |! g4 ]2 _9 S, w- f9 b& \
大约在汉魏时,吴中的“高门弟子”魏伯阳,将其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的廋辞中,且他的“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周易参同契》,经五代的彭晓推崇发挥之后,道教奉之为“丹经王”,从此,道教内丹学派的含蓄、曲隐的风格,因之树立了。
1 E8 {/ v- u n9 {/ I! P1 U% W 两宋的道教,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于理法上,也正处于一个在三教同炉中“烧炼”的重要时期,而道教典籍的玄远、隐晦的表述方法,则始终没有脱离文化习俗的轨道,此际问世的“南宗祖书”《悟真篇》之被后世王阳明斥为“误真篇”,多少总会与它的语言暧昧有些牵涉吧。3 z/ U3 _, F3 F, O0 [7 P
在明代受谜戏风格影响而出现的《性命圭旨》一书,可谓是文化习俗的大趋势的枝端,结出的道教之果。而清初的《内经图》,在创意风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画风,不同之处是图示更加艺术化和形象化了。如果不是那首“牛”的提示,读者很难发现《内经图》所绘的原来是一个“体”! 举个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图》上标注的“昆仑顶”、“祝融峰” 等丹家所谓的“上丹田”部位,《内经图》直以峰峦之状描绘,使整个“人形”完全隐入了“山水”之中。道教谜辞与图画的结合,更形象地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经旨,为后修炼者提供了方便之径。
; O! L) l6 k ~) `; S9 Q 《内经图》解-王力平
C) m* p4 B/ w! B7 Q* F( C0 r “内经图”解决的秘诀是关和窍。背后闯三关过九到窍为暗中之窍。一旦气串动到这些部位时,就要注意了。
+ o3 f! q, l d2 P 三关为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2 M( R! n' f7 B/ z; m 尾闾关在脊背的尽头之处,有七个骨节,七个穴位。们练的就是这七个穴位的通道,其内关通内肾,一男一女。内肾为藏精孵卵之地。上行一条髓道,髓道过去叫河车、黄河,也叫漕渓,上通到泥丸,此阳气上升之路。直到第七节与内肾相对之处,谓之夹脊关。
, f) a6 \+ J! k4 M% _8 V. A; B 一旦气到夹脊关,一旦气在两肾中间停留不动,这时要用急火烧。要看看时辰,什么时候要吸长,什么时候要呼短,什么时候腹腔要往里去,要进风,要想办法鼓风,现在叫巽风。
8 r, S! t5 G5 {( x) L 夹脊关再往上,上到脑后灵风之穴,就到玉枕关。
1 u! v, h/ S% U* V; G% T 炼丹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将这三关把握住。把握住三关后,才能通过三关到泥九,再往下降,变玉液还丹为金液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