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风中的雨
/ f3 a' |1 U* Z' o0 w2 S8 U4 E0 l/ l0 _( ?& l
有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j; b0 B' J* F; ]# O5 ]; |
( O3 p) c4 j: ]& H$ L* u
传统陈式太极拳,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门学问。由于它内涵丰富、编排细腻严谨,它的拳理拳法涉及多门学科(武术、健身、哲理、心理、生理、体育、养性……),也可以说它是比较难学的一门科学。陈式太极拳一代大家陈照奎老师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同时,这套优秀的传统拳,经过先辈们几百年的实践,不断充实、研究、改进,使其拳理拳法体现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动作之中。我们只有把此拳的规矩、拳理、拳法钻深吃透,并且细心地体现在实践当中,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增强应变能力、增强心理健康、启迪思维、拓宽视野、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全面效果。
! {, w2 U. A7 c& K& m" D% w6 Q
. D4 w3 ^6 _1 Q8 X j9 e7 x0 J. e 目前,国内外喜欢这套传统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喜欢这套拳的越来越多。实践出真知,经本人及我的众多学员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太极拳好!”尤其是这套传统的陈式太极拳确实是好。我搜集了20多本太极拳拳谱,对各家风格、特点进行
4 u: S8 f/ _* ^# o3 ^/ ?) E+ @/ v8 N5 Y. s5 R
了比较、分析、鉴别,认为这套拳有五大优势。, c: g' e* Y4 k5 q1 ]) k
8 e* U) t3 u9 m3 T
1.拳架正宗的可靠性。
( ~* } d$ J4 J) u
3 |. s; S" x+ Q6 z4 _- s, p 2.武术本质的鲜明性。即每个拳式都有技击含义,一个金刚捣碓就有25个劲。1 e( R: {2 }' w0 t& @1 t, F7 t
/ A6 i2 [5 Q4 z9 J7 b 3.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即每个招式每个动作都符合太极阴阳哲理。9 t5 C9 U2 o) k+ e3 S+ \: P
( u: K; l- s4 e8 y: o6 ^. _
4.适应群体的广泛性。这套拳“男女老少儿童团,各行各业都喜欢”。不仅中国人练,外国人也练。仅从我们这里传到国外的就已达十八个国家。上至80多岁的老者,下至四五岁的儿童都在练;一个81岁的老翁,去年开始学这套拳。半年之后,我俩聊天,我问他有什么效果,他说了两句话:“一是体重减了,二是力量增了。”0 K M- T+ l" I* o
0 U4 D) i4 T2 N4 @, |$ e4 }. F/ _( G 5.锻练身心的科学性。即“养浩然之气,练通灵之体”。湖南医大帅建中教授来信说:“每打一遍拳,如同服一剂‘活血化瘀’的药。”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脑子紧张,下肢活动少,许多人患上了“现代病”,出现了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症等等,而练这套拳,就是练低架子,增强下肢力量,加大肌肉力量(现在人们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留住肌肉,减少赘肉)。练丹田内转,关键是松胯,还可减肥、降压、预防和减缓骨质疏松。我们练这套拳,正好符合现在提倡的有氧代谢运动的要求,同时身心兼练,练体格又练人格。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的思维富有哲理性,平衡人的心态,让人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学会放松,在紧急的情况下,学会沉稳,与人相处时,学会宽容。8 N1 N4 {/ ?" B9 i
% V7 W/ U+ u$ f0 K1 K, N, n" ?7 g 实践证明,要想全面体现以上五个方面的优势,必须下功夫,过细地学好练精。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练拳多年,甚至几十年,动作仍不规范,水平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练拳者学拳不认真,练拳不细心,钻拳没耐心,粗枝大叶,偷工减料,丢三落四,手、眼、身法、步不到位,许多细节表达不出来,劲点不明,甚至有些动作违背拳理拳法,走形变样,忽略了此拳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 P( z7 G7 r! c* r: N( L3 ?; s+ O% ^$ f1 x/ ?
当年,我学拳时,一是认真模仿老师的外形,守规矩;二是老师讲课时,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认真听,仔细记,明拳理;三是老师拆拳时,我细心揣摩,刻苦练习,要领掌握得准,懂得如何运劲。那么,是否都练到身上呢?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不断改,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v+ a) `6 R) a1 _2 y
, k6 f& D$ s+ R3 E8 N8 L! K ,要想学好练好这套拳,首先要尊重传统,尊师敬业,求真务实。为此,必须认真、细心地从细节上下功夫,永远当小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把拳理拳法吃透,大小动作合乎规矩,力争把拳练精,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做合格的传人(即使不做传人,也会对自己健身、护身、养性有好处)。 . {4 w& I! a9 ?- { K3 J, L
" T1 p, u' a+ ?# I9 K! Y如何在细节上下功夫?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 Q6 }5 F. u! a/ |0 o
R F# T' M: m+ P5 z# Y0 y8 W 一、细抠拳谱,守规矩;
; T) C4 O, O+ n
|+ E/ _* y5 Z. ~ 二、精通拳理,找规律;
" E, l+ M8 q; W2 X, l3 l% w5 ^+ `' ]8 r/ D
三、钻研拳法,懂劲道。% @' v- G5 T u4 g9 d- U
# I2 L0 R" \- S! T
正如台湾拳师杜毓泽(陈延熙的徒弟)先生讲的: “要打好此拳,就必须把道理打出来,把劲道打来。”也就是说,使每一个动作都合乎拳理拳法。
6 y( D/ `! _' m9 r" `8 A" H4 K4 s/ {8 O" G9 n r3 o6 |
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 k2 n4 H4 {0 [ Z
2 o" L* ~( f& m$ Y& |7 Z& r % R% a# Q) w; B: Q
+ I+ c1 }2 m' @4 c# ^0 q) R: Y1 E9 G 一、细抠拳谱守规矩- n+ @4 Q; d3 K/ J% v* l
; ^* z8 y9 r8 |; R8 u/ w' c& [
8 q1 ^0 n' c/ E; l% I5 `1 m4 t' S+ ^+ v
《孟子》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 ^# K9 \0 n' d1 \. o4 s5 o1 O2 f
& F* P3 R% ^" b7 \ 陈鑫说:“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6 u, a0 A5 H4 Q( @# r6 _) M
$ o g, ?8 s G0 y6 m$ X
陈照奎老师传授的拳谱,是先辈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改进的规矩。一个拳式,几个动作,每个动作之中手、眼、身、法、步、角度、方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及其内劲和要领。所以,学拳要先明规矩,细心记、细心体悟老师传的拳谱(即拳规、拳风、拳貌)。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法、眼法以及整体配合,都要搞得清清楚,一点也不含糊,做到大小动作都要到位,“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大家特别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矩。
; R; E+ C/ W2 t/ O
* v7 [1 p% G9 L
- o; @7 F) u9 i$ a* S
! ?( u" B5 H, Q; V (一)手形手法
1 q2 u4 L2 e+ T9 ]0 b6 k4 j# r" V4 H3 k- M+ ^! A
(1)掌形及其变化(不同掌形,不同用法)。如单鞭的穿掌,力点在指尖;金鸡独立的托掌,手掌向上,力点在大鱼际;运手的切掌,横切,
0 Y1 d: { I, X5 ]; J6 p/ {
/ X' ?4 j4 E- C& f5 _. s力点在掌根外侧;懒扎衣单鞭的定式,掌形下塌外碾,力点在掌根;中盘的右手撩掌,力点在手背;运手一圈之中,手型有六种变化,穿、塌、拥、捌、沉、切等等。
. j: Q) J) J7 x. ~; K$ b8 S; U4 x' F4 t+ J/ G
(2)勾手,何时捏拢,何时拥圆,都有规矩。如单鞭,先是五指指尖捏拢,而定式时,虎口要圆,表达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 w4 [; d8 N8 X2 U0 z4 d% ^# x; Z( g! J9 s0 Z) M- x8 _/ p, y# k
(3)刁拿手形,提腕垂指,虎口要圆。
7 ^; I: S2 c3 y( Q8 k
7 C. S0 P1 p5 h. K; U5 M- I (4)拳形及其特征(内虚外实)。如掩手肱锤,拳形为拇指梢节扣住中指中节,外紧内松,拳有弹性。 b H& @ n6 g0 l4 C% B+ d
$ [6 r" k: x; }0 T% v. J
(5)肘的要求,一坠、二拥,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5 b4 K( x5 Q' s9 E" h8 G& C H c5 i7 G, a' v8 N( s# _
& Q% o! Z7 M) v
6 u( U2 f f; ]! ~ (二)步形步法! m8 j4 M8 [" ~9 A
2 P: J% ^! q& |0 Y3 t: @ “根节不明,全身皆空”。“打拳先培根”。(《拳论》)7 F* x3 h9 f! F8 ]0 \
% d4 f. _. B! ?* e, j3 R (1)平行步(不丁不八)。体育原理里有一个人体站立时的“稳定角”,两脚基本平行,这样下盘稳定,腰转灵活,跟拳理基本吻合。我们有些习拳者,打拳八字步太多,应该特别注意。如“倒卷肱”,退步时两脚走弧线;落脚时,两脚前后要骑在一长线上。( W3 ?& z1 B0 z d% } |
6 v% v$ q) k" w* g$ |
(2)弓马分清。如弓蹬步的要求是前腿要弓,膝不能超过脚尖,小腿尽量垂直;后腿蹬,脚跟里侧后下蹬,膝盖内卷,大小腿上撑,胯松,劲力通过腿、腰而发到梢节。; _) f ?$ p5 U. D$ R
0 E* A) \2 U) X- o (3)“提足即有用”。我老师讲:“打拳不是走路,只要脚提起来,就有用。”如运手,提脚不是蹬就是插等。
; G& D1 X& k. K4 d# [% w
; ~1 \4 f! K9 T& j4 S+ K, L (4)不同步法要分清。如顿步、蹉步、踮步、跃步、盖步、并步、盘步、插步、绊步。
% a8 B4 a0 s% l. M. N. Z) q& _% v) D( ?( o# @# P7 F4 C& N
(5)进退。“进要柔,退要促”。 2 E0 w$ L$ V* O
# o' D' ^7 ~3 [+ |4 r(三)身法; d$ b6 z X0 ^0 Z, o$ u$ ?" \
(1)上身中正。打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方圆。身子不要跟着手走,不可前后、左右晃,不可蹶臀。陈长兴公 : E9 o) D% D( `. d# e
/ x8 J1 r; _4 c7 o# v* L! a! O,人称“牌位先生”。打拳始终要立身中正。如初收,双手上掤,裆沉,命门后撑,立身中正;掩手肱锤,抖出右拳,左肘后撑,身子要正,不要往前倾。
8 q6 i1 C4 O+ Q; _" v& |' A6 G (2)头要正。杨澄甫讲:“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因此,打拳要虚领顶劲,眼睛平视。身法中正,胸腰开合才灵活。防止低头、仰头、歪头、耿颈……' Q8 r4 t2 k0 l
) b/ a2 I- R( @1 n9 B4 o (四)眼神
; q' L8 P# p" `! L+ k: _ 我老师讲:“眼以看敌为主,余光左顾右盼。”因此,打拳头不要歪,也不要向注视方向拧脖子,眼神要注视对方。如六封四闭,挑右肘时,眼要看右前方,打拳无人似有人。& O5 j8 v7 ^3 Q r/ H+ c* D5 f# i7 W, K: s
4 O1 X0 v( p; p3 ~0 ? (五)出手落脚方位角度要一清二楚) M1 b+ L; p. m1 n" b! z# s8 ^
如三换掌,掌掌打在右前斜角(东南向);掩手肱锤定式,左肘、右拳发劲的方向为右拳偏右前,左肘偏左后。
3 q" ]$ K! u. A3 ~ 有些人打拳“偷工减料”,任意丢劲变形,或添枝加叶。如掩手肱锤,丢双风贯耳劲,拳掌直接下插;玉女穿梭,丢穿掌;六封四闭,双掌不合,肘无力;转体,不先扣脚、拧胯、倒重心;跌叉,双腕未合即跌,未蓄即发;青龙出水,求快而忽略慢蓄动作,这些都不符合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