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将门之后,自幼随父习武。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中武举。历任参将、都指挥使、副总兵、总兵、太子太保、左都督加封少保等官职。从戎终身,南平倭寇,北御鞑靼,身经官职,屡建奇功。/ i! [* i2 ^( ~/ `+ Z9 \1 v
% o, K+ v1 k' g6 g) m2 L3 ^ 戚继光是明嘉靖年问的抗倭名将。当时朝政腐败,致令千里海防空虚,倭寇乘虚而入,给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555年秋,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第二年,由新任总督胡宗宪推荐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抗击倭寇。/ J/ \8 K7 f4 @8 \
+ E& `9 _& c! B$ z
在长期的抗倭实战中,他写出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作。《纪效新书》包括了阵法、长兵、短兵、拳经、射法等十四篇章。其中《拳经》专篇,以拳为先,拳为基础,并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绘之以图,注之以诀,以启后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 w% }# R( o- h6 l( i5 i) \# v( ?* {+ S
$ Z. ^- \8 f8 e6 u4 b P. ] 根据武术前辈凌耀华先生考证,《斡城录》中对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有记载:“戚继光法内家拳,取宋太祖长拳、短打(温州南拳)、通臂拳合为一艺”。松溪内家拳十三代传人夏宝峰祖传资料介绍,戚继光于明嘉靖三十八至三十九年(1559-1560)在宁波甬江口训练新兵时,特邀张松溪和新科武状元杨斌,以及他俩的师兄弟十一人协助训练。戚结合张松溪众师兄弟的特长,汇集简单实用的招数编成i十二势长拳。说明了三十二势长拳渗透了内家拳的手法、身法等,即谓“戚继光法内家拳”的含意。三十二势拳法,后世称之谓戚继光长拳,简称戚氏长拳或戚家拳。
% u4 b! V. j; ?9 J1 p. H$ h' A
4 V, q$ |% I# r2 v 武当长拳是武当派拳术的入门功夫,它讲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舍己从人,后发制人。练时慢,用时快,并特别强调手、眼、身、腰、步、识、胆、气、劲、神的练习。武当长拳分二路,每路各三十二势。(可参见裴锡荣、李春生主编,《武当武功》63-81页1984年湖南出版社出版)/ P: n2 D! T1 I. }
5 X/ ]/ m7 Q+ G" {. o! `/ X6 F
笔者近期在研读《拳经》的过程中,发现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与武当长拳的拳法图及其拳势名称,两者极为相似或相同。为了弄清其究竟,笔者花费了较长时间,把两组拳套复制成大小相仿的拳法图,并列出各自的拳势名称,进行对照。
5 v l8 f U. c
+ ^0 e1 I4 h" Q4 s5 M 通过两组拳法图和拳势名称的比较鉴别,笔者惊喜地发现,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与武当长拳非常相似,仅仅在编排顺序和个别拳的方向以及个别衔接拳势上有所区别,相对于戚氏长拳,武当长拳的拳势名称也改得更为雅致,如“悬脚虚”改“紫霄横云”、“丘刘势”改“擎天柱”、“一霎步”改“撒步式”、“鬼蹴脚”改“鹞落平沙”等。所不同的是,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在拳法图中,每个拳势仅配以图诀(歌诀)来说明,且图为绘画而成。而武当长拳补充了每个拳势运动过程的描述,又释注了拳意,并精确地绘制了拳照插图,使人看图后更觉得有真人感,这样就便于学练者可按图操作,同时更易懂得每一拳势的含意。据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与武当长拳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当然,拳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地区的生活环境、个人天赋以及原先所练拳种等多种原因,两种同源的拳术可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现将两组拳套各三十二势的拳法图并列于后,供大家对比鉴别。2 v3 u7 P- Y% i4 F& U
3 a! V1 c4 M& C, B B (见后对比图)
0 {# b$ C8 q% V( x
: W, g1 w* G8 Y3 Z, C& a) t ! u4 @( {! S6 v% _2 e+ a
% {; U; I( q. x7 r
戚氏三十二势长拳与武当长拳拳势对比图
9 i. @+ a m" g, \$ [;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