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筋拔骨是基础,初习是要注意把气沉下来,否则,会落毛病。这就是易筋。沉气和撑筋拔骨要同步进行,方法很多,但是最终结果应该是相同的。撑筋拔骨是外,初练感觉坚刚,以后会柔弱。气初练柔弱,尔后会坚刚。这就是变、易。二者一体不可分。这是内家拳入门的基础。
) T1 `' [( x" ]' x$ M% }. f# P* G0 x- m# G5 r, L1 E+ S1 L
而丹田结丹是初练大,尔后愈是精致,以小为上,如米粒之光华。3 P# X' d9 E8 u" K
铁布衫也不是无限的抗打,但是这种抗击打是的确存在的,而且会有一种欲望,渴望对方击打自己的欲望,真正具备了这个能力,自己会感到一种自信,还有一个给自己增加信心的能力就是--身体的坚硬程度要高,这是打击对手的本钱,这两种能力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人的力量来源于内里--身体里面,那种内壮是一种鼓鼓荡荡的东西。
- u' P* R. J1 x" q7 \3 @* r& w4 r( x+ `. h心意拳是最科学的拳学之一,内壮要优于外壮,心意的身法、步法、打法是很独到的,就只是六合这一点来说就是很了不起的,简单明了,简单表现在只是守住内在一点就行了,不必去想对手怎么打,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明了就是只想着一下整个人融入对方的身体就行了。
2 G- n9 r8 ~, d4 L# I自己不是心意门人,或者说是自己习练的东西很近吧,抑或说就是心意,现在练拳只保留了心意、形意五行拳、铁砂掌功,另外还有一个绷子功,绷子功就是六合大撞的一种练法。和心意门的老师们交流很能谈得到一起。" G: Q: t, x. U/ o7 R
怀疑的态度是好事情,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练好功,功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实力,秘传在武行里是屡见不鲜的,很正常,也很理解。但是这东西不神秘,比如说:内气,很多古籍已经描述得很精到,那就是标准,和标准一样你可能就是对的,从来都没有感觉到就应该自己找原因了。经学和科学是不一样的,科学是不断进步的,经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所谓经验就是曾经经历过的。
4 z& q( R: J& E! n4 `% Q气和息不是一个概念,六合状态下呼吸平静似水,这句话已经说明诀窍了,体会不到就渗透进去,终究有一天会成为可能。拳可以说是一条路的一段,终究是要抛弃的,到了高一点的阶段,会认为打只是附属物。7 R( O5 d( y" i! g" D2 ?$ G Q- _7 Q" Y
成就武功的路子很多. i3 \3 y! a# e0 W) ]
+ u$ ^, @' R" Y C# w
沉气和撑筋拔骨要同步进行,方法很多,但是最终结果应该是相同的。撑筋拔骨是外,初练感觉坚刚,以后会柔弱。气初练柔弱,尔后会坚刚。7 w2 P- }% W! C8 V7 ]
8 C) \$ B5 p$ U! `" M; w, Y揭示了内家拳“功”的重要性,靠功来实战。
7 |1 t& S7 B2 S. X: L r4 u3 R, P0 a7 {日常习练中拳功一体是走了捷径的,到真正实战还有一点差距,毕竟实战是两个或者多个人的事,就如同“拳成兵器就”,其实,拳成,兵器还就不了,习练过大枪的老师都知道这点,拳成兵器就是不对的。但这已经不是根本问题,这种差距稍稍调整就行。
/ X3 E3 D, ~ Q5 n根本问题是功夫上身,尔后的一系列变化,身体会有多次地渗入渗出的变化,筋骨易练,皮毛难成。5 h8 A. _/ O& ?: z& k) H
功是一个广义的字,包括的东西很多,功越深厚,所考虑的东西越少,最后当意也不存在时,就只有“心”了。
( Z' y+ q/ ^+ t' c
% o9 b, Z4 R, r/ q3 u身体的变化,带来的变化很奇妙,鹰看到虎捉兔时想,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直接过去不就行了吗?虎是不能飞的。身体没发生变化时,很多技术是很难应用的,随着身体的变化,用法也会发生变化,时间(速度)、空间(空间的占有、距离)感,都会发生变化。同样的是虎扑,不同功力的人会有不同的用法。
0 p6 e% k; t+ {看过陈鑫的关于太极拳的拳论,很是向往.但是性格使然,独钟心意拳.习练多年,又感觉心意定要练出太极劲才是上乘.丹田功成后,身体的一举一动恰是一个太极,看来中华拳术本身就是一家。
1 ^( ^. ]4 u7 [% f# l# _4 m w开胯不是劈大叉,也不是胯要多麽松活。怎么说呢就算是一种状态吧,开一丝一线也是开了,就这么简单。开胯主要的动词就是“开”,不在于量有多大,韧带有多么柔。开胯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内家拳的妙处,在**拳里,更注重合胯,而这个合胯必须是在开胯的基础上同时的一个状态,很多人不知道这点,开只是开,合只是合,二者没有统一为一个状态,也可能是一种保密吧。这两个要领互为矛盾,又必须要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的时候,丹田、尾椎,大梁那种“合”很奇妙,练拳时会出现平时怎么想都想不到的意境,近乎虚幻的意境。在**拳里这是地翻天的基础,我比较看重的是“虚中”,虚中在前,所以身体外形略有点前倾。
# l- G( I" n% ^8 g- y, A+ {* ]今人论拳,推论多,自身体用之谈少,拳,如不合道,就是术。人皆以师之教为舟,殊不知,己方是度己之舟。师度不如己度,实修实炼方为根本。以己之体用印证古人拳论方知奥妙无穷,方能一览无余。# g7 z: s) |9 E3 ]% p
拳之理、方法、规矩等均要与道相合,拳无非一阴一阳,一阴为形,一阳为气,阴阳各半,以气运形。体内充实后,向身外求之,人与天合,始得天人合一之妙。道之理、法、术能一通百通,(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孙禄堂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