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 【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年度直播规划
交流武术文化,探讨江西五百钱黑死点穴法
搜索
查看: 2108|回复: 11

《逝去的武林》续集:高术莫用——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2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自CSDN博客,http://blog.csdn.net/kjfcpua/archive/2010/01/08/5160453.aspx
% Q2 L! r2 N" u6 u3 ^# D; E- a" O
* v8 E! P* E! Q* P: E
/ u0 k+ t& h1 `1 t- i& E# W《象形拳法真诠》是民国形意高手薛颠的传世之作,蒙尘日久,几近泯灭,李仲轩先生的最后岁月便是讲解象形术,但未讲完即逝世, 留下千古遗憾。《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一文,系依据李仲轩口传,对薛颠《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通篇解析,补充未尽之事 ,堪称绝学探佚。原文原题为《逝去的武林2——高术莫用》,分上下编,上编《李仲轩家史》,披露李仲轩的家族故事,凸显晚清世 家子弟的特立独行,揭开一代武学大家的生活层面;下编为《象形术探佚》。限于篇幅,《武魂》杂志仅刊出下编部分,从2009年第九 期起,特设《李仲轩专栏》连载。本文作者为李仲轩先生的近支亲属,对李老先生知之甚详。
0 ^+ w5 x: u; A2 H《象形术探佚》目录为:
- k% t% t9 t$ Y4 X: j一、拳理:1、师承渊源 武艺道艺 ;2、九要八论 活子活午;3、桩法入道 抻筋拔骨;4、三步调息 点睛修心;5、六书能战 八性伤敌;6、寸践弓八 三角纵跳;7、五法用中 八象合卦。 - ^. @! B! Z$ o3 n9 }
二、五法:1、无极转太极;2、飞法;3、云法;4、摇法;5、晃法;6、旋法;7、五法合五行。 % a0 s& G3 G' K* W! J
三、八象:1、八卦先后天;2、龙象;3、虎象;4、马象;5、牛象;6、象象;7、狮象;8、熊象;9、猿象。. h! ]5 k1 O$ C9 q  b
! R) ?8 n5 U8 b, u8 c

4 B8 Q1 D7 [0 T    以下为正文:
6 S$ ^! k2 W7 Z* x  U- [& r4 L    一、拳理: m2 \4 s8 P3 z* B. O
    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0 ^# _2 t5 ^* V! J) {/ j8 o- a
    虚无上人法号灵空,五台南台卓锡崇峰,花甲两度其颜尤童,求真访道三教精通,参赞古易象理禅宗,以术延命普渡众生,负荷斯道传之无穷。
* G$ w4 l; M. m8 _5 K! ?1 q    薛颠本是北方武林大豪李存义弟子,天赋极高,与师兄傅昌荣私下比武失败,萌生出家之念,去五台山作了十年和尚。
% ~7 ]+ Q0 N( p' r! _6 I4 s    象形术传自五台山南山寺的一位和尚,名为灵空上人,又名虚无长老。上人不拘于佛门,旁通儒家、道家,以道家易理与佛家禅法相互参
$ q- F+ \1 `2 G2 [# L: [- Y4 g8 E证,游走二十四省的名山,与隐士交友。  y! ~& U  g! L
    孔子晚年将儒家修养、治世理念化为了一首古琴曲《幽兰》,上人将他的百年体悟,化为了简洁的拳术,名为象形术。上人获得了长寿之法,一百二十岁时,等来了一个传法的徒弟,便是薛颠。
( n6 A; Z9 E& A! u6 v) u' J( d7 ?    薛颠是比武失败、蒙羞出家的形意拳高手,入他的庙中作和尚,是正中下怀。薛颠败于傅昌荣,反而成
/ v: n: ~7 e/ ^4 c    就了一段大事因缘。7 ?3 n7 X' B/ l, O
    上人训练了薛颠十年,之后要薛颠还俗,重入武林,将象形术流传下去。薛颠对此诚惶诚恐,言但恐斯道自我得之,复自我失之。
! H. X+ f* q' b: F1 m- X4 d3 E    上人将传艺任务交托薛颠,不再培养别的传人。像薛颠这样本是武学高手又在武林有深厚人缘的人,上人也很难再等到一个了。5 V7 D! ?1 W; P9 I7 u
    薛颠得到了象形术,害怕象形术又在他手里失传,有不良预感,所以将象形术落于文字,成书发行,这是他早早作下的准备。书成于上世# a' z& D- f6 H% I- Q1 S
纪三十年代初,二十多年后,薛颠逝世,果然象形术在世上湮灭。半个世纪过去,因薛颠弟子李仲轩的宣扬,世人才知道有过象形术一门拳术。李仲轩生前最后作的事情,是讲解象形术,未讲完便辞世了。此次笔者根据薛颠的原书和李仲轩生前口传,将象形术补述完,是勉力而为。/ Q& S1 B  f1 E5 _. u! ]
    灵空上人是一位禅师,象形术有禅宗迹象。象形术与形意拳同源,形意拳的扬名是在清末,其实古已有之,来源于上古先民,不能将形意
& E4 A- w2 z. x6 `拳的显世时间,作为创立时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神龙莫测。将其中的著名人物,作为创始人,便抢了古之功。) ?8 z8 @+ c# J* n8 n& {/ ~
    薛颠将象形术创立的时间,定为与上古先民发明文字、创立八卦同时。在传说中,文字是仓颉发明,八卦是伏羲所画,都是在数万年以
0 j( \6 e% s7 A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初建时。
/ O% u* z4 l& x    先民创立象形术,起初是为了治疗病苦。先民发现以肢体模拟山河鸟兽,可以治病,进而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奇妙关系,开启了智慧。在先
% e% `* Q; B, M% |民的实践中,象形术成为开悟入道的修炼法。. m+ v, @2 q1 [
    薛颠强调象形术不是寻常武术,是古圣之喻言。喻就是谕,皇上的话叫圣谕,象形术比皇上圣谕还尊贵。象形术简洁高雅,没有跳高、折腰的耍弄,是自然的手舞足蹈,不受场地、服装局限。
3 \& V- A( D; Y    李仲轩李老说象形术的象形后面还有两个字,为象形取意。薛颠言: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 I* w& X* {; O: V% g
    动作和精神分崩离析,各逞其能,是不协调;动作与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动作,动作就是精神,才是象形术的路径。* B- o; l# g1 O3 \2 Z/ C
    薛颠说武术的真实情况是,四肢躯干可以击人,发声、皮肤也可以击人,甚至击人于数步之外。薛颠自评言以离奇,实习则明”——你没见过,但我练到了。
" B: W* S6 J  r) h: d    象形术的渊源也有歌诀,如下:, Z3 V, K1 K3 ]: ~  _! `0 ?" N
    伏羲画卦首明阴阳,取之身物卦象昭彰。阴康大舞民体健康,黄帝内经却病良方。道家吐纳禅定坐忘,孔言天命语极精详。汉氏华佗象理
9 K4 ~3 S: {' }% M2 S2 w4 W' H. f阐扬,五禽游戏保人健强。象形取义道启康庄,命以术延道以人昌。勿忘勿助至大至刚,精修性命云胡不臧。  Z, D& p& k; B# X$ Y
    薛颠的口气之大,说象形术的先贤有伏羲、阴康、黄帝、孔子、华佗,只是他们没有将象形术化为拳,象形术在他们手中以易经、舞蹈、中医、吐纳禅定的形式流传下来,现在由我以拳术的形式流传。) ^1 i$ H9 @( h& d, T) d1 x# Q
    视觉开阔,才有文明,一位叫伏羲的上古先民看到地平线,在地上
$ t0 U# ]9 W& m
: D6 D0 n( U: l: ?) Y
- O* W9 a3 ?; }3 p+ [; `    此照是李仲轩老人生前特意赠送给《武魂》杂志的,未曾在《武魂》杂志上发表过划出了一道横线,这就是最早的象形取意。对外物有感觉,并以人类的方式表达出来,便是象形了。
$ ~1 @& R1 J4 i5 y( y. T    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点,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之象,表示白天.无点的横线表示黑夜。地平线只有白天才能看见,伏羲却用它表达黑夜,因为有了加点的横线作对比。不拘于表象,便是取意。伏羲概括了昼夜,华夏人间自此有了智慧。9 E: y( T& W" L7 [5 {
    西方人认为原始人愚昧,文明是一点点艰难发展的。中国人则认
  d# c/ M1 z$ X! x9 L' `. I; r  为文明是在瞬间完成的,犹如僧人的开悟,一下就建立了格局,后代的所作所为只是细化而已。伏羲画了两道横线之后,便智慧成熟,并迅速画给同族人看,一个部落人雨后春笋般开悟,脱离了愚昧。! j5 K' |9 L+ L8 o. d8 Y+ y5 w# V
    看似不可思议,但历史有重演。看唐宋的禅宗语录,文明也是轻易完成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了句话,或是作个手势,此人便开悟了。
: e( A( o3 U% ^% k3 }( p/ ]+ W3 Y( k$ X" w! P, Y# u
伏羲的画卦和禅宗的直指人心类似,都是顿悟。禅宗在印度是小宗派,达摩说汉人有禅宗根器,所以来中国传禅。为何汉人有禅宗根
" b  K! X. U4 @" `# D?因为汉文明的诞生是顿悟式的。
8 r& H% c' O$ q3 ]6 P2 N. [    伏羲画出两道横线后,进而又画了八个符号,概括天地的运行规律,这个智慧太高了,在工具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一个原始人怎能完成?1 Z0 @8 ^4 J/ c! K
    现代科技依靠工具,工具先进,科技才能先进,但汉族的祖先别有途径,这条路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将看到的景物与自己的身体相互参照,伏羲不用工具,一样得出了结论。. x' o, h/ x7 O- V& g$ ^& Y
    伏羲令一个叫阴康的人创编舞蹈,名为大舞戏。档次低的舞蹈,将人拘束在身体上,活动来活动去,无非鼓弄出一份性感。人身最显著的功能是交配,拘于人身,必然走在性感的路数上。阴康的大舞戏,则是用人体描绘天地万物,是人与自然的感应。大舞戏不能从现存的原始部落去考察,两者文明的起点不同。: T; k  o# U% r5 V
    大禹治水的一个方法是对着洪水跳舞,此舞蹈流传下来了,道家作法事的步法便名为禹步,昆曲的动作与禹步相似。汉文明的藕断丝5 ~% [: s- O. ]" N
连和源远流长,均不可思议。
# R) F: z. s) w    伏羲命阴康创作大舞戏,为了给民众治病。活动活动胳膊腿,并不能治病,舞蹈时获得了天人感应,病可自愈。与天地万物相通,大舞戏所以称。隋代编辑的医书《诸病源候论》,不是中草药药方,而是各种舞蹈动作,以某种动作治某种病,是动作的药方。《诸病源候论》印证了上古阴康创舞是真实的。
1 Y- T8 L% h1 Z4 n    汉文明的舞蹈理论极为独特,不是娱乐,是与天地沟通的途径,并且一开始就创立了一套精确的形式。能治病的舞蹈一定是精确的,没有对人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会有药效的。三国时代,阴康创舞的事情重演了一次,华佗创立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体操。薛颠
2 y8 C' c& @6 O. }  K言:庄子吐故纳新,合于呼吸,以求难老,汉华佗氏因而广作五禽戏(虎鹿熊猿鸟),运动锻炼身心,以强精神。认为五禽戏承接了庄子的学问。
$ G2 k8 w3 b9 ]8 ]+ d4 [4 x    薛颠自五台山还俗后,所作的第一本书便讲五禽戏的。将受人轻视的五禽戏,上升到性命之学的高度,招惹世人侧目,就此展现出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  x% A  G# O% A+ S
    此部讲解五禽戏的书名为《金刚圭旨法象(华陀五禽经)》,武术大师的出山之作,不谈拳术,却去搞平民体操——因为他在搏杀技能的背& a$ l+ h! Z; p* W" |; O
后,看到了武术广阔的渊源,那是汉文明诞生期的灵光。
( P1 w% a7 {% C. p0 R( n    民国时期两度出任天津市市长的张廷谔评薛颠参会华氏五禽经,而得其奥者,将华佗五禽戏上升为的尊贵地位。张廷谔是一言以兴邦的人,当曹锟要惩处阎锡山时,张廷谔去山西考察,然后劝住了曹锟,保住了山西的太平。
; P% H4 J8 S+ I8 u# ?* l) H/ _    丈夫立世,凭借的是眼光。
7 k- H8 V  O: m8 J, Z  V    薛颠从民间体操中,看穿了文明。渊源歌诀中,还有孔言天命语极精详,这又是一句迥异常识的话。孔子身在春秋乱世,急于规范的
) J: o+ A$ G( w' L, d是人品道德和社会次序,所以《论语》多谈人世,孔子的徒弟都感慨孔子对性命天理谈得太少了,留下的话不多。而薛颠认为这不多的话是少而精,孔子已经把性命天理谈透了——真是大逆常识。1 c, c8 T" @( [2 M4 q8 @, `1 |
    薛颠的徒弟卢克捷对薛颠的描述是所谈皆易理易数,所演皆象势象形,全革花势浮文之俗套。阐扬禅理,发为武术,学者一经指授,莫不洞明窍要,不但仅能锻炼身体,且可由此明心见性。卢克捷是亲受薛颠教导的人,他说薛颠教拳时爱用《易经》举例,并由禅理发挥拳理。: p# p/ N, S. J- o( ^. Y9 ?' i' e
    象形术等于禅宗,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明心见性——这句话,卢克捷是不是说得太大了?, C2 i) p* y" F5 D9 Q* B( g4 L
    学了象形术,技压群雄,成为天下第一,虽然很传奇,但毕竟也是武术份内的事,尚可以理解,而练拳却练成佛了——
7 W: J5 n/ k* P0 f6 B- S; Y1 x# a    旧时代练武、打仗的人多参禅,民国军阀靳云鹏、孙传芳便参禅,在《月溪禅师问答录》载有他俩与月溪禅师的对话。月溪禅师是民国罕见的大师,死后与六祖惠能一样,肉身不坏,保存在香港沙田的万佛寺中。5 M' r9 B$ R% t% Q* C8 W
    靳云鹏问:心法双忘尚余尘,一念不生受后有,是什么境界?”
4 F# z2 h+ w) i8 g    孙传芳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
' ?- ^& V# d# j    靳云鹏问的是修行的内行话,孙传芳问的是佛有十件倒霉事,最后因为背痛逝世,为什么明心见性了,还要受报应?”一针见血,直捣佛
8 q, }/ h% t$ L, K+ ^学要害,看来军阀不是一般人可以作的。  P: J9 a8 B1 L  D- a
    象形术传自五台山和尚,自然带禅宗风貌。通过石头希迁的《参同契》可以了解禅宗。
/ k( X! v: }  ?* J4 a3 S2 X    《参同契》:
0 |5 X3 `' k8 a  x" n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成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後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3 O# X  l2 [" y% c/ C  Z
    中国的道家、佛家各有一部《参同契》,道家的《参同契》是汉代魏伯阳所作,以周易和丹法相互参照,佛家的《参同契》是唐代石头希迁所作,以万物相互参照。$ o: Z6 _3 L/ z9 Q$ `2 S9 p3 f
    石头西迁是六祖惠能的小徒弟,在惠能死后,一天梦到自己和惠能同乘一只大龟,游入深池。此梦令他作了此文。, C4 y5 U) ]& S, p
    文中回互不回互一句,说万象都是佛性的变化,万象如树枝,佛性如树根,千条万缕总之是一个根源;万象虽都是一个根源所变,但成形后又各有各的功能,比如人的左右腿分别迈步,才能走起路来。0 c3 w1 w. D5 a8 A
    万物本同源——是回互,万物自有功——是不回互。参究回互不回互,便是禅法了。明心见性,是见到自己与万物同根同源的,石头与六祖同乘大龟,便是比喻此理。  }5 e# \3 \7 j/ D7 Z. V0 l: V
    众人与佛祖也是一个根源,不过众生没有觉悟,佛祖觉悟了。佛法不是佛发明的,而是世界的真相。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指什么?指着你,告诉你:你就是佛。
( ]6 t2 X, A: b: y7 S+ d4 b  L. n# y    你就是佛——你能看能听的这个功能就是佛性,孙悟空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这种惊天动地的功能和你每天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的功能是一个功能,只不过他能力大神奇,你能力小平凡。' W5 {4 [6 O1 z3 C
    现在有什么?现在有你。要想七十二变,先体会穿衣吃饭。
) H0 i( Q$ D- H! A" E+ U' [    禅宗直接向你指出了佛性,原来成佛是顷刻而成的。但人的习气太重,喜欢求繁琐不喜欢简单的,越神秘越相信,人生就是一场舍近求远的游戏。
' ?. x. `( x/ f" w# Y    石头希迁的《参同契》明白告诉你当言用及处,空谈万物皆具佛性的道理是不行的,每一物都有独特的功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每件事都有其独特的情景,作为禅师要抓住独特,方能启发人开悟。
/ U9 d2 F) M1 X) J    石头见弟子药山在打坐,问:你在作什么?”) i; T2 D! y& t* o$ O
    药山:什么都没作。
3 Z5 i/ B7 R0 q7 e9 p    石头:你不是在打坐么?”$ l" ?' u% T7 M0 [" [) A5 \
    药山:打坐是有事作,我是什么事都没作!”+ y' h6 A5 E! [* _6 |  [$ Q* K; L
    石头:你没作什么?”# i% B9 D8 G8 b0 y' p8 v- @
    石头不是在谈玄理,而是抓住一个具体的打坐,来启发弟子,直到药山答出:千圣亦不识的名句,石头方认可了他。$ Y, H3 ^) f0 g" a
    千圣亦不识——不知道,古往今来的圣人都不知道——这说的是反话,意思是圣人们知道。把问题从自己一个人身上,牵扯到古往今来的圣人身上,说明了众生共有的佛性。
. |" @- a* B- S! @2 N5 s    石头希迁的《参同契》探索万象与佛性的关系,借具体事件来明心见性。象形术的五法八象,十三组动作之间相互兼容又彼此独立,正是回互不回互的关系。$ v9 t* I3 a' [% f4 m; e
: U; o* `0 f3 H& u' a$ ]* |5 \+ a
4 o- K# y0 c; t! ?3 W

9 }) z! g6 Z1 j& [
$ {/ O! l1 g/ f; W% P' I0 _; [" t" o7 w8 B( R, m

2 {$ P# }; W) F5 v4 Z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20: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形术的拜师仪式如下:
1 R" k4 _6 O9 H0 s$ O    供台摆四位先师塑像,中央为轩辕大帝(黄帝),正前是达摩,右前侧是岳飞,左后侧是关羽。关羽、黄帝、岳飞呈一条斜线。达摩在前,因为达摩是印度人,对外族要礼敬为先。: q' {. \0 d( A. ~4 i
    黄帝是道家文化的第一个广传者,并代表上古师承,所以居中。岳飞是形意拳的第一个广传者,在右前侧的吉位上,后代习象形术者就有福了。作为武圣人的关羽处在左后侧的凶位,后代习象形术者便免灾了,因为镇住了小人恶事。3 w, r& I& Y+ `! x' j$ `, G* e* l
    四位有形象的先师之外,还有三位无形象的先师——虚无上人、页真官爷、箱二先生,写成红底黑字的长方字条。
( Q6 n1 B" R( V: L    三道名号贴于关羽塑像后的墙上,三者呈一直线,箱二先生在最下。还有一位恩人,在页真官爷和箱二先生之间的左侧,贴上“端午”的0 X6 _0 C# Z2 r( a' g; c; L
名号,他是一位民国时代的警察,以纪念他的恩情。
4 Z3 F; j& q) v  u; @* B- q9 N; j    这是习武拜师的部分礼仪,作为民俗来介绍,仅供参考。
( D, S# p& a. X& r/ V    象形术上溯道家,中通禅宗,薛颠将其定为道艺,不是武艺。将拳术划分武艺道艺,是薛颠的惊世之举。% O9 h( V) }8 }  v/ i
    武艺被他定义为“注意姿势,而重劲力”。武艺的姿势是双重的,两足用力平均,重心在两腿间。许多体育运动发力的姿势为双重,比如扔铅球的一瞬,重心在两腿间,所以转圈甩出铅球后,身体会踉跄。拳击也是如此,电视里常看到“一记勾拳落空后,拳王踉跄”的镜头。
. K9 M1 K' ~' v( |' Z% M9 x# ~& r    这一派人物总是在腹部作意,名为涵养丹田。武艺练成后,身体坚如铁石,站立稳如泰山。薛颠形容其功效“一旦与人相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起无象,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d/ s" V3 I2 V  s% `) ~
    这段话大有问题,因为这是形意拳谱上的话语。薛颠是练形意拳起家的,象形术是形意拳的变种,他竟然表示形意拳不是道艺!
" R; q5 q9 Y% a. f$ I( X    接下来,薛颠形容武艺的特征是“拳经云:足击七分手打三,五营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0 G0 [  M/ G0 ^1 q( @0 j
    所谓拳经,便是形意拳的拳经,薛颠瞒下了这点,可能是为避免麻烦,但引用的话却又是形意拳谱上最为人熟知的,尤其是“硬打硬进无
- D2 d' r9 g  x) x# M: W遮拦”一句,是形意拳的特征。
( Q" o/ @" {. j/ B6 F    对于“硬打硬进”,薛颠斥为“浊源”,笔下透着不赞成,但又说“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在战胜攻取之前,加了一个“亦”字,是“也可以”,语气勉强,说明在薛颠心中,这种练法终归是下乘。
$ a" w, I6 C4 s1 r/ V    将形意拳暗暗贬低了一番,然后薛颠论起了道艺。这是薛颠赞赏的武学,所以全章摘录:
0 I2 A* S4 U0 q& G, q& c    练道艺者,是单重之姿势也。一足用力,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实其腹,使意思与丹道相合,进退灵通,毫无阻滞。进则如弩箭在前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勇往迅速,绝无返顾迟疑之状态。
, S9 R+ n/ L# A* h# A, X! o    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偈日:“拳无拳,艺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心,心空也,身无身,身空也,释迦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其殆道艺之学不二法门矣。
* C7 @" b8 a# d+ U1 ?* ^    盖静者动之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而灵不昧,有大智慧大明悟发生。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静为本体,动则为用,正是此意也。6 D3 p* d* j. h  f: \5 x
    盖拳法三节无有象,如有象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之间,皆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 Y+ [, @' o1 N! l7 y9 P( g5 _
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之所用也。
% v/ v# e1 a4 M    此段的奇怪处在于,薛颠对高深武学的描述,所用的也是形意拳谱。文中的偈语“拳无拳,艺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便是“硬打硬进”之外,形意拳的另一著名话语。
! d% y% {8 X* U2 F- W+ H4 X- F$ H    下乘武学引用形意拳谱,上乘武学也引用形意拳谱。原来形意拳不是上乘或下乘,形意拳本身有上乘下乘的境界。只是形意拳谱庞杂,7 E  `, t7 e  X8 ?
学人不好分辨,从薛颠的引文看,他是清楚的。# I& m! J$ z4 R" V
形意拳谱也有对上中下三乘的划分,是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薛颠将其汇入《象形术》一书,如下:
  L* g) M' e% X/ ~) h    三层道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8 G3 N1 b0 k( B' s* W$ \    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
( V4 o/ Y6 X, p; v    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  }% w6 `5 m6 N; L4 v; ~+ ]8 Q+ J  h( K
    练精化气,把精气化,滋养全身。小孩都天然地会练精化气,所以可以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增加,精难以气化,人便衰老了。8 h# J5 C% O$ d, q7 i
    练拳能气化精,听着匪夷所思,却是练武的实情,民国武术大师孙禄堂在《拳意述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章中,记述自己的经& [& Q8 Z0 M* g+ c, n
验,说练拳练得“自觉身子一动不敢动,动即要泄矣。”
  G: b. C4 F* ?- B; N    练拳练得有冲动,于是止住动作,不敢动了。孙禄堂看过道经,但没有采用道经的静坐法,而是遵守拳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丹田是  w1 Z. H+ H. d5 G6 R0 R, M# H
肚脐里面深三分处,不是肚脐下面三分。% K- O# H; I: C' q
    孙禄堂将这种冲动称之为“动物”,凝神于丹田后,感到“动物”上升至丹田,丹田内产生两股力量相争,闹了四五个小时方安静下来。
& g* G1 u; b* M* f: }+ o8 k“动物”消化后,周身舒畅。
5 x: N' h2 P7 u/ W2 y: n    道功练精化气是名为“大周天”的功法,要用意念将“动物”引导过尾椎,上升脑部,再绕道前身,下降回腹。
) C4 U( P9 [  ?3 z    孙禄堂验证出形意拳与道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用“大周天”,只是继续练拳,动作放慢,便可达到“大周天”的效果。原句为“所转者,与所练拳口子,消化之意相同。”' }+ F5 e4 ?2 s7 J- u
    成年人练精化气有难度,小孩则天然,回忆我们小时候,在睡觉时突然觉得“身体爆炸”或“一下飘飞”的情况,这就是天然的练精化气。
/ F, x) z, w- L7 E0 i7 ^    练气化神,神是什么,7不是意念,意念是随波逐流的,十分无力,神则有逆天而行的力量。动物的进化就是用神,神到事成。神是气的升
7 Y) J6 J# W# k, }4 f华,可以将意念变为现实。武术有隔空打人、目光击人的传说,从拳理上讲,是神的作用。: b( F8 u. @5 a
    《谭子化书》讲进化,与达尔文不同,物种不需亿万年艰难进化,可在一生中完成,甚至一生可以数变。持这种理论,因为谭子发现了神。" I: X1 B5 Y! ?1 C% B! w
    练神还虚,是实证到万物的本源,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同。到练神还虚的程度,等于找到了发电厂,那时功能大发,所思所行均在常理之外。
. M/ E' b% h: |" T; y8 N" @7 V" y    “练神还虚”是一步步功夫作成的,禅宗的“明心见性”是直接挑明,通过特殊刺激,将你推入练神还虚的境地,你的身体自发地补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 t( x$ @6 B, X    禅宗与道家均要完成这三部曲,不过道家是坦途,禅宗是险招。以下象棋为例,道家的下法是将对手的车马炮吃光,自然胜定。禅宗的下法,是直接杀对方的帅,杀一子以胜全局。) i$ J6 R0 i1 e3 {+ ^; @2 e
    帅在车马炮的层层保护下,难杀。禅宗快捷,可惜多数人悟性不够,被师父说破还虚境界,生理上却无法化气、化神,仅得了一个概念,不能有实效。
0 s  q3 U: D+ d5 P/ \+ G5 L5 u    道家功夫更为妥当,但一般道经多讲化气,少谈化神,还虚谈得更少。禅宗语录正可以弥补道经的不足。
  \! j7 B7 b! u1 o3 o3 A( A    三步工夫为易骨、易筋、洗髓,按拳术规矩练习,自然有骨质增强弹性、膜腾筋长、骨髓滋长的效果。: Q( s' L, h5 b/ s9 C; P! A' d
    对于易骨,薛颠没有多谈,只露了一句“有时意轻轻如鸿毛,意重如泰山”。不是一开始练拳就要加此意念,而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感到有一种很过瘾的感觉时,方可加上意念,犹如人喝醉了,借着酒兴而有了诗情。
: {1 ]0 `6 [4 u' }  n    不是加重或是减轻,而是有时重有时轻。一位朋友追随某太极拳长老,历经三年后,长老慎重传给的练拳口诀,就是这个。三年辛苦,不料薛颠早已写成了文字。
1 z0 L4 X8 N5 A1 ^: N' e    薛颠对易筋、洗髓的经验没有露,是他的周到,避免习者刻舟求剑,耽误了大事。功夫的程度到了,人有自觉,自己调理自己。前辈的经验仅是参考价值,知不知道,并不耽误事。
) r  p9 b: J: T) M5 f7 y   三种练法为明劲、暗劲、化劲。不要以为明劲是易骨、暗劲是易筋、化劲是洗髓,那就曲解了。两者有自然的配合,却非严格对应。
* u3 V7 e; ?8 g& a1 e- j4 t% c    明劲的练法为:动转和顺、起落整齐,方者正其中。9 i; e4 r; h4 Q# j5 y) `1 y
    方正其中,是达到高度平衡之意。明劲并不是一味刚猛,而是追求练拳时的平衡感。0 U" M2 u( H* }: H& v# ^8 ]7 g
    暗劲的练法为:充实丹田,使身体坚如金石,神气舒展、动作圆通,圆者以应外。& W/ s8 q0 v7 F' g/ q- I) T. O6 W, s
    暗劲阶段,丹田会发生作用,练精化气,孙禄堂的“动物”经验发生在暗劲阶段。暗劲令肌肉坚实,“暗”不是阴虚。
. A0 D$ p: [4 Z2 ?* ~: r( P    暗劲是协调性,要“活活泼泼不可滞”,动作可以不规范,在周身协调的基础上,以随意的动作来提高自己的机动能力。4 L) J+ p: B4 k
    化劲的练法为:动作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勿忘勿助,一气贯通而已,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C3 j2 v$ Q+ G' ^# S, N' X
    化劲在动作上与明劲、暗劲的动作一致,是规整的拳套或稍作变化的拳套,不把拳打成新模样。动作一致,但内涵已变,动作不用力,以神意练拳。$ K% _* X; }9 ~+ \( b. n
    猫全神贯注地盯着老鼠洞,达到忘我之境,老鼠一出洞,猫就扑上去。此时猫不会想着腿如何跳、爪如何抓,意念一动,身体就飞出去了——这便是化劲。
7 P# t6 E2 \3 C# s; Z6 G; K1 S    猫捕鼠时便是忘我的,把自己和老鼠融为一体,无念无想。薛颠的“道艺论”一章中的“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说的是化劲,化劲是道艺。
" w& t$ r8 t! ]5 Z2 y    画家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也是化劲,有了意念,不必斤斤计较一笔一划怎么搭配,落笔自协调。* n& x0 B! e+ N+ s! S- k! Y
    练至化劲,初步可以体验到神。化劲以意练拳,收无意之效。薛颠言“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如有人偷袭,心中来不及反应,身体已作出了反击。  [% F0 J+ @1 I2 {  t- L+ s
    以意练拳的要诀,是勿忘勿助,不要失去意念,也不要加强意念。所谓“难得糊涂”,说的便是这种分寸,这分寸不好掌握,忘了或刻意了,都无练习效果。
; N! z; F1 R# E9 X* d    道艺是不思而得的,练习时心中空空洞洞。姿势上,重心在单腿,两脚分出了虚实——这一点在摆姿势时很容易,走路时更容易,在发力时难上加难。3 }/ D1 {2 z5 J0 `1 C
    可以单重,因为脊椎可发力。人的脊椎是纵的,动物的脊椎是横的,狮子扑野牛,使用了它横向的脊椎。人没有动物的横向脊椎,上古先民独辟蹊径,发明了纵向发力,以脊椎产生螺旋升降之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29 22: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時代的演進不同一般的
' l+ F& U$ e# B  |2 Z6 @1 q" M# K( p0 g+ ]1 ~) D  d: Q
不過如同文中所述
# z1 q6 K+ k$ E' {7 c始終都是中華文化
发表于 2010-1-31 17: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薛颠 形意拳里的高手,因一贯道被政府镇压,可惜一身好功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1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形意拳师去健身房,让健美运动员推他。健美运动员都是二十多小伙子,拳师已六十。一个小伙子格外力猛,推得形意拳师前脚离地,但形意拳师后脚独立,仍将小伙子抛出五步远。力上脊椎,才可不受两腿的束缚。: A% T8 h8 s* `3 t+ P: ]* ]9 t
    武艺是在人的习惯上加强,道艺更改人的习惯。
! [& O7 J( k5 @2 L) H
5 H9 P1 R* F$ H; D# a2 K3 r5 `4 L, S6 x8 p0 N+ B6 {
2、九要八论活子活午
+ `% z) I" W0 b, ?- _    九要论
3 N7 G: h8 |1 a) D+ S    三弓: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迅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
3 P2 g5 D% x; f+ C9 Z    三垂:肩要下垂,力气贯肘;肘要下垂,力气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 k7 @9 q5 T$ ~6 J: v2 B- D
    三扣: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
4 J3 k1 L1 ~' l    三圆:脊背形圆,精气催身。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
0 @! d! p" x( {7 }    三项:头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定,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
; x, x0 g: o  _( O5 _    三摆?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i膝摆步拗,旋转灵通。8 f, G, H1 J5 ?$ [8 P3 D* V
    三挺:挺颈贯项,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稍;一身抖挺,力大九霄。( l* x8 y) {3 z# @
    三抱: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 w4 G+ D+ n' T7 Q
    起落钻翻要义:起要势钻,落要势翻;起要势横连,落要势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中,落为顺之使,翻为顺之终;起落钻翻,四字里分明。% ~7 Y: F: ~# P3 r- Z) r$ b
    道艺改变人体的方法,薛颠列出《九要论》。九要来自于形意拳,第一要点,是脊背相弓。脊椎是一张大弓,发力奥妙尽在其中。: w* S# w2 V  B
    脊背相弓,是击人的妙法,也是修道的秘诀。脊背形成拉弓射箭之势,便可打通督脉,让“动物”由尾椎上升入脑,完成练精化气。道家的静坐,有时要激烈调动脊背,也是为了动物上升。
# N! ^0 C- e* w4 Z; w7 I    练拳初始,便含着道功。
3 M! {& _. {: X+ z& {9 j    两臂相弓,独立的两臂,却像弓背与弓弦,形成抻拉之力,构成了一个整体。弓背与弓弦弹力不同,两臂就分出了阴阳,有时左臂作弓背有时右臂作弓背,抻拉互换,变化无端。
5 W' f( N/ D! V+ |/ d    有一朋友参悟此理,感到两臂可以射物。4 o4 [+ ~+ K# S. x& @
    弓背与弓弦咬合得不紧,弓就崩溃了。两臂相弓的咬合处,在两肩胛骨中央的两节脊椎上,是武术的要点,也是修道的要点,道家龙门派的著名功法——脑后飞金精,就是运动两臂,来刺激这一部位。- Z7 D% ?; J  X( N% s- S1 {4 P
    人驼背就是驼的此处,此处驼了,体质便大坏。此处应该凹入,方为正常。在拳术而言,尤其要作意,感到此处是深洞,直通穿胸。8 v% w/ q8 a! m: t! z  E5 U. V
    薛颠所言的“空胸”,指的是此处空,由后背向前空,而不是凹胸。凹胸令脊椎弯曲。脊椎萎靡不振,练拳就无效了。此处是阳刚之气的源泉,如不通畅,人会萎靡。
; f6 h) p  {) s$ e* m5 f# Q    臀部肌肉相弓——臀肌是人身最大的肌肉,在动物界,臀肌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动物的强弱,两个发情期的雄狮相斗,就是臀肌的较量。狮子之间相斗跟小孩打架似的,前爪打两三下,相互碰碰,就结束了。% m6 O: V, f, A& ?% W! G
    好像无力,但臀部力量传到爪,轻触问,力量极大。打急了,才会出现互扑的情况,那时雄狮后臀上有着剧烈的颤动,如马达,暴露了之前互碰前爪的真相。# z3 ^* N9 @$ \# z3 w% @% M) M
    两块臀肌如弓背、弓弦相互抻拉,背弦的咬合点在尾椎骨。形意拳谱中有“全凭臀尾精灵气”一句,说明尾骨是臀肌发力的要点,尾椎中正,脊椎挺直,尾骨微动,启动臀肌。
0 u# f2 Y: j& m( ?2 j    岳飞是形意拳的第一位广传者,他考武状元前在寺庙里参禅,抗金时得到大慧宗呆禅师的支持——这是评书《岳飞传》的故事,历史上大慧宗杲确有其人,他著作的《宗门武库》中讲尾骨是参禅的要点。
/ @' n. v( N$ V: F% S+ V    “汝见世间猫捕鼠乎?双目瞪视而不瞬,四足据地而不动。六根顺向,首尾一直,然后举无不中。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无一失也。”, u7 a, V" ^' w7 f& o- I5 k
    你见过猫窥视鼠么?两眼瞪着不眨,四足抓地不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心意都盯在老鼠身上,头和尾对成一条直线,一扑便抓住老鼠。
- a( O- e- M) ~# R+ X& {8 n    所有的猫都开悟了么?猫窥视的是老鼠,参禅者窥视的是妄念。
" G" V( F0 u; |, s; o5 q! r! h* M! h; J    坐禅和猫捕鼠要领相似,猫窥视老鼠时,尾巴一定是翘起,中正地对着后脑,狮子窥视羚羊,尾巴也是如此。尾巴翘起,便是提神。坐禅时尾椎也是翘出的,正对后脑,名为“首尾一直”。
5 f8 W1 w, F# |    九要逐一展开讲,半本书就过去了,为尽快进入拳式,先讲一要,其他八要融会在后面内容中解释。树最显露的地方是树梢,所以筋骨血肉的最显露处叫四梢。3 y4 S; X  T! H
    筋梢:爪为筋梢,手足指功,手抓足踏,气力兼并,爪之所至,力生奇功:
, w' K! f( k! R4 `& n    骨梢:齿为骨梢,有用在骨,切齿则发,威猛如虎。牙之功用,令人胆悚;- L7 o! j* U5 f: v) D8 h* J2 q
    血梢:发为血梢,怒发冲冠,血轮若转,精神勇敢,虽为毛发,力可撼山:
8 x7 r( ^+ T) k    肉梢:舌为肉梢,卷则降气,目张发竖,丹田壮力,肌肉象铁,脏腑充实。
5 e- E$ J. K) m5 ^8 Z0 \+ x    法曰:
0 g& m8 O, f3 |* o# w) W9 c, x    四梢之威理要研,精神勇敢力催山。若明四字玄中妙,神意光芒气绵绵。
" g3 }* Y5 {, a, |/ m$ Z& J6 ?    九要四梢繁琐,很难周全做到,练形意拳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九要里下功夫。学拳后再慢慢体会九要,先说初学的规矩:
$ j! b  V8 C3 L1 y$ P" V- r9 B% i    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持己见,致有偏枯之弊。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专从气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专求沉重,则为沉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
, E; U& K" v/ e; S9 l- p    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
: l3 M4 }5 t) K    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盖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源则重如泰山也。# H& v9 f4 B2 P' p
    从初学规矩,可看出拳理。世人练拳多是执著一项,或是求重,打沙袋、负重力,或是求轻,故弄玄虚。薛颠则说求什么便被什么局限,拳术是无所求的。. [& d8 ?! u! r1 v3 P3 k1 o
    轻与重都不是拳术,拳术是能轻则轻、能重则重的东西。以轻练轻、以重练重,就离题万里了。有一个打了十年沙袋的朋友,感慨成了沙袋的奴隶。十年都在跟沙袋较劲,养成了恶习,与人交手,交手即败。一个不打沙袋的朋友考他,两人在家里,说好把桌子抬到墙边,桌子一靠墙落地,两人就撒手比武。他搬了三次,三次挨打。他出拳很快,但放下桌子的动作不快。打拳时的速度,不能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只有端上架势,才有速度。
/ Q) y" L5 y- W- C8 t    练拳容易执著,练出了力度,得意于力度,会产生很多错觉,功夫不易上身了。同样,练拳有了轻灵感,得意于轻灵,就肤浅了。处处得意,永无进步。
) c+ t1 d/ W4 o$ Y* i1 l: i, L    练拳如参禅,对一切现象不管不顾。此时人就分了高下,有人是天生的贵族,有人是天生的市侩。人的气量决定了人的最终所得。
( z; q! p2 d; W$ a) A    练拳人要高傲点。
0 k  X& f, ?1 V. g" e; F. g    如何得到这个能轻能重的东西?薛颠说只要按照全书的诸项要求,循序渐进做去,当功夫做到“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时,便能轻能重了。
6 W  f/ t: L6 }" o% W  F, z    神归丹田、气贯脑海,是道家“大周天”功法的效果,大周天是为了练精化气。达到化气的道功,才能获得轻重自如的拳劲——练武与修道是同步的。
+ J' t2 P0 O- l. N" ~# j7 M$ K    孙禄堂管自己的冲动叫“动物”,冲动发生在阴跷穴中,阴跷穴在睾丸之后、肛门之前。成年人没这份反应,体质旺盛的十几岁少年的冲动才会在阴跷穴有感觉。# r& g. U. R) f
    孙禄堂有了少年的反应,可见拳术的奇效。对于阴跷穴,道家有“补亏”和“活子午”的功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5: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亏法》(括号中为传人批注):; f* d( Y, Z* c* V0 N# O
    构一净室,上下均置木板,以免湿气蒸入。室中务要明暗得宜f过明伤魂,过暗伤魄)。风日不侵f忍风耐日,最能伤太阳、少阳二经,令人头痛,外感皆由此二经而入)。窗开闭,须看天时(暴雨严寒、烈风迅雷则闭;天气晴和、月明风清则开)。置一坚木榻于室中(木用坚者,使身体转动不响也。响恐分神)。榻上先铺棕毯,上加软厚褥,务令两腿足骨下面(着榻处)坐久不痛为度。. @& A! e: r/ R. P, ~* G! F( k
    每日不论何时(如于饱食后.必于室中缓行一百步再坐),一切世事漠不关心,腰带裤带,均须解放。内外衣服,宽畅适体,勿使扯牵。坐定后,呼出粗浊之气一二口,收神明清气,摄入绛宫,令定(绛宫在心窝下。医书名膻中,乃在两乳人字骨下中心软处),万缘澄寂,勿令念起。3 \6 s+ B% r1 e! A
    待心气和平,以意移入天目(在两目中心上二分,此间为聚火之所),俟凝定不散(杂念不起即不散),复以意由泥丸倒转玉枕直注入夹脊。' e0 P6 Z) M# k# E4 G7 M
    泥丸为脑,玉枕乃脑后枕骨也,夹脊在背脊上十二节之下,下十二节之上,其中间即夹脊。夹脊左右有两穴,左名膏,右名肓。婴儿于胎中,此间本通,胎足出产后,七窍顿开,气脉神明,不复由此升降,遂至血液垢腻,积渐淤寒。此间是我生来之旧路。1 f- b9 Y% w- D
    气至夹脊,不事他顾,专一于此,勿令念起气散。如此每日行持一二时,或能多坐更佳,气壮者五六日,气衰者至迟十五日,即觉夹脊中热如火炽,少许疼痛。待到此景象,以意将夹脊炽热之火,送入两腰,即觉两腰辘辘跳动。察其跳动频率渐高,即以意送入阴跷。
) K2 ~0 W/ E" E; {6 E    阴跷在谷道前,肾囊后,入肉一寸二分,即是肉茎尽根处。医书名海地穴,《道藏》名三叉路口,此谓玄关基础地。. M5 @  v0 S$ [- ], j0 g
    既至阴跷,又觉掣掣跳动,虽跳动,我只不理他。又觉浑身通泰,心如迷醉,暖溶溶如坐春风之中,我亦不理他。张紫阳言“阴跷一动,5 A( v9 K+ U8 F2 P( \, j

$ R" S4 H: }4 `8 S% @+ ~百脉皆动”,即此景象。    若归家之主人翁,深深休息于阴跷穴之内。如此片刻,跳动自止。细细内观,觉我之气,从阴跷起,上升至脐轮,自止而不上,复由脐轮下降至阴跷底。
  M; i$ z. G1 q. l8 w# ]3 X    任其行流上下之,静守天然化合之机,万不可稍有意想。
" E/ W! s: ~/ E& z* L: o/ v! O    阴跷居肾(属水)底,水之极深处。心神,属火。心神入阴跷,为火中炽燃之性,存于水中,水火交融而气化,精气神三者,浑而为一。
( R* z& P8 {$ Q# @    初行时心念易动,不肯安居阴跷中,以息若若之,使心念有所依傍,若之既久,自得坐忘(以息若若之,乃内听阴跷至脐轮间的气息,非口鼻呼吸)。  T4 g8 K, a; z: h
    初行每坐二三百息,渐加至五六百息。一月后,两腰及小腹渐热,体素畏寒及手足素冷者,亦觉热。阳茎必时翘举,慎勿近妇女,是为要。此为初得先天气,不可即采。待其举过自软后,乃化为精。此补亏一法,又名添油功夫。# f) u" u( X+ m1 C& C; T
    添油者,灯油将尽,火将熄,添油乃使之不熄也。精为人身至宝,真水属阴,火必待水藏,阳必待阴藏,方能长久。如不藏精,则阳日增强.阴不包阳,阳必外越,古有鼻垂玉柱而坐化者(鼻孔垂下粘液而亡),即此之弊。
. X9 t$ p+ f4 m4 d& f) f    采活子时必待精足而后采。然何以自知其精足也?盖产精初时,甚思淫欲,精足反无淫念。此火被水所藏,火不能猖越也。以此准则而作采期,万无一失。# {& q0 D) c& L. B; _. Z+ R
    神仙每家于阴跷一穴,秘密若宝。
发表于 2010-2-5 18: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我什麼都不懂
" a5 n) I' s3 v( z0 k# E6 H卻還是能見到文章裡的感慨與文化精深處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9: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子午》(活子时为真阳.活午时为真阴)
1 \- H' M' v. y7 D    默行功法,忽油然内兴,阳物举直,此是活子。万象齐放,心荡肾热,此是活午。中年行功重在活午,童年行功重在活子。2 A% Y9 N) P3 V4 `) T; m5 R" s
    活午者,高真古仙,秘而不传。古书所言“清凉金玉”,是活子之后,活午产真阴之时。炼阳得阴与炼阴得阳相辅相成。1 e- K( x* F  ^7 e" x
    仙经皆言“去癸留壬”,未尝有言“壬化癸”。壬是气,癸是水,壬阳而癸阴。壬阳即阴跷中阳火,有气无质者也。癸阴即所化之精,有形质。大丹取气不取质,今反以气化质者,何也?正所谓补亏也。年至四十,精亏过半。精中藏有气,将所藏之气化为精,以阴养阳。壬化癸之法,历代口耳秘传,我今录出,汝等万幸。
! N* k) ?& O  D4 W    行功至阳举时,绝无淫念,用右手将玉茎肾囊一把握住,握勿太紧(用握者,恐内气提撮时,将玉茎吸入小腹)候至阴跷热火上烫脐肾,玉茎半举时(不可举足,举足则化精,非化气矣)所谓“铅遇癸生须急采”也。5 h  L- K( L" M, H6 `
    癸生,癸方生也,化精而未化精之际,用意于谷道玉茎间,轻轻提撮,如忍大小便状(轻轻二字,不可忽略,言虽提撮,不可太用力也l将肾中阳火,送过尾闾,贯入督脉,不疾不徐,一意送上,不可复想肾宫如分念想肾,则玉茎大举,而又化癸矣)升至夹脊,用力催送玉枕,更用力催送(玉枕为铁鼓关,最难穿透,用力者,专意催逼,略不敢松之谓)两目往上一转,引入泥丸(两目闭而向后转,不可开目)。即以意在泥丸中,自左起向右三十六转,两目光随意转运。之后静坐片刻,此为采取一次。! [1 B4 W: o$ \# X! t
    采后仍还源于玄关(即阴跷.黑中有青谓之玄,有出有入故名关)如日间采取,夜间必还;夜间采取,次早必还,不可久留泥丸内。& \6 q1 G) v! o0 O
    采之入泥丸,因泥丸可清阳,暂留泥丸,可祛阴,不可久留,因阳极必散,当降下阴跷,入水为安。阳既入水中,以润泽之。采而复还。还而复采。
) O6 b( \$ O  |2 |) G    降还之法:于坐定后,嘘出粗浊之气一二口,神明收入绛宫片刻,移入天目凝定,上注泥丸,右向左三十六转,两目光随意转运。转毕,由夹脊过两肾中心,归入阴跷。复自左向右三十六转,右向左二十四转。转毕,静坐片时。此为还原一次。: _- K9 P" K) g( k% R, v4 g: t3 s
    仍如前采取之,仍如前还入阴跷。不计遍数,但得玉茎龟头缩进茎皮不出为度。此正补亏。补足之时,虽西施、王嫱百般拯撼,亦不足以动其情矣(阳入水中藏,所以不为所动)。然后入九还正功,能节节见效。- `% B3 ~8 I" Q! `) }# s
    慎之!慎之!
发表于 2010-2-6 2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連續發出功法
* s# O  A/ i) |) x, z! t1 O, T) N樓主花了很多時間吧. m! n% `+ w: |
頂上
发表于 2010-2-7 10: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我看都费时间,何况发上来,功德无量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9: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篇道经不做附录,直接加入正文,因为不读完这两篇,无法看下面的结论。其文字通俗,应可看懂。两篇独立的文章,合起来看,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功法,名为“亦通”。& @; o7 j& @( g
    静坐并不安静,有如此多的操作。繁难道功所获效果,我们老实练拳一样获得,孙禄堂没有练道家补亏法,只是练拳,阴跷穴中就有冲动了。2 R6 V2 D! a% |& E" Q, Z
    道功每达一效果就要转一个技法,又都是内在的变化,不好掌握。拳法则是随着动作,自然生效,简便易行。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埋怨薛颠为什么只说道功效果而不谈功法了,“神归丹田,气贯脑海”是练拳练来的,不是另有功法。
8 K7 P5 f9 @& {% V: D( f    录出两篇道经,是作习拳参考,可知自己处在哪种境地——这是聪明做法,但笨练也不会迷路,谚语:“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拳是智慧先民编的一套程序,按其运行,便会自得自明。
( o. g( w6 \' R9 Z9 p    薛颠在《象形术》一书之前,写有《形意拳术讲义》,也有“初学规矩”章节,文字大体相同,而更详细。
" r* W3 \1 _7 i- @' p% _0 j    《象形术》言“求力则为力所拘”,你练力就被力束缚住了,《形意拳术讲义》多说了“所拘”为“凝滞不灵”,《象形术》说“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你求轻浮就会变得松散,《形意拳术讲义》详细地说了松散是精神涣散。
  t2 B! L8 v9 P; L, E/ m/ f    至于能轻能重的功能,《象形术》说是“神归丹田、气贯脑海”之后自然获得的,《形意拳术讲义》说是“凝神于丹田,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身轻如羽”。神归丹田成了变重的技法,气贯脑海成了变轻的技法。0 @+ y+ P6 o: k( F! x
    但变轻变重不止这一个方法,气贯涌泉也是变重之法,有时“神归丹田”了,身体反而变轻。; I2 ]. _+ D3 q
  薛颠发现,说得越细致,忽略得越多,不得不加上“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矣”一段话。
+ a* N0 p+ E2 P3 l  i    这段话,把自己吐出来的要点,又给吞回去了,先跟你详细说了半天,又告诉你别把他刚说的当回事。
$ p2 T3 Y) o' a3 s( Y    前辈谈拳,很多时候不是保守,而是怕说多了,妨碍徒弟。薛颠总结经验,到写《象形术》时,将《形意拳术讲义》的文字作了删减。由《形意拳术讲义》到《象形术》的变化,可看出薛颠文字上的进步,写文如下棋,是有算路的。$ y5 I4 Q0 c; o4 T/ l
    薛颠在凡例中有“照书自修可成高手”的许诺,具体落笔时,便要字字斟酌,豪言壮语在先,小心算计在后。; a/ Y9 f( z8 ^0 W
    薛颠的许诺是“是编图解详明,了如指掌,绝无望洋兴叹之弊。学者果能手置一册,循序渐进,勤学不息,则由浅入深,可入室生堂,得国术之三昧,以鸣当代,传之于后世。”) {; ?, X& j5 h: v1 x) g
   我都算计好了,只要你不自作聪明,老实照我说的练,可得到拳法真谛,在当代武林出类拔萃,并获得后世敬仰——此话吓人,成书至今不过七十年,民国的武术家我们还记得几位?
+ q- A! X: `9 A) p$ p+ x    屈指可数。薛颠自己都被遗忘了,但因为他的弟子李仲轩的宣扬,人们毕竟知道了。这一知,又是天下名了。: Y" `, N; E% g: w8 |4 ?
    薛颠表示他所能作的已经都作了,下面就是该你作了。“易理久则自明,奇效必得,非纸上谈兵之虚言也。”不明白不要紧,只要你练这拳,自己就会明白。  B( t3 p0 y7 c" y2 O( u; R
初学规矩之后,列有初学三害:7 k$ E( ~6 I4 Z8 F" B
    练武术者,有当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学者能力避三害,非特体质强健,而且力量增加,勇毅果敢,并能神清气爽,明心见性,直入道义之门。& E# ]# V8 H0 ~! `5 [' V
    三害为何?一日拙力,二日努气,三日挺胸提腹。拙力者,用力太笨,气血凝滞,以致血脉不能流通,筋骨不能舒畅,甚至四肢拘急,手足不能灵活,虚火上升,浊气滞满胸臆,乃肢体凝滞之处,或细胞爆裂变为死肌,或结为症瘕,贻害终身不可不慎;    努气者,力小任重,或用力太过,以致气满胸膈,壅滞不通,其气管往往有爆裂之虑,甚至气逆肺炸,或不治之痼疾者,亦数见不鲜:
1 K  ?" F$ U% K2 y; c% M    挺胸提腹者,气逆上行,不能降至丹田,两足似浮萍之无根,重心不定,身体摇动不安,比如君心不和,百官失其位,拳术万不能从容中道。练习时,务要将气降至丹田,以直达涌泉,然后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
! x4 C" q* b. x; d# i/ F    学者,果能明三害,力为矫正,用九要八论之规矩,勤加锻炼,循序渐进,以致升堂入室而得拳法三昧是为道。学者,其各注意焉。0 e0 v5 R* s4 s3 p) q
    《形意拳术讲义》也讲了三害,词汇大体相同,《象形术》中的三害更详细。规矩比之简单,害处比之详细。
' ?7 d( h7 g5 I7 {+ n/ ?$ H    第一害是拙力,书法也要避免拙力,有人写字一味用力,不顾起承转折,一狠到底,字如铁棍拼成的,毫无美感。
+ U: w) ]/ [; f4 x( P    书法一旦养成用拙力的手感,便一生难改。习武也一样,一旦形成拙力,不但难成高手,并且后患无穷,会造成局部死肌,或生出肿瘤。( w3 m2 m! f  }9 \! v; ~( l2 X8 N+ l
    死肌——肌肉怎么会死?有人骨折了,骨头重新长好后,与原来的大小、位置不同,原有的肌肉纤维不能承重,于是长出了新的肌肉纤维以支撑。新长出的纤维,破坏了自然的肌肉模式,在行走坐卧时并不能得到锻炼,于是开始硬化。有经验的按摩师知道,按这些部位时,会发出“咯咯”的声响,好像按在塑料上,这就是死肌。并不是肌肉死亡,而是硬化。死肌难治愈,针灸按摩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练武一味用狠劲,破坏肌肉自然的模式,会像骨折病人一般长死肌。
, p: g" F9 [4 ^. y0 }* c' W    拙力的害处,还破坏气血。人身有奇经八脉,其实每一根肌肉纤维都是一根脉。拙力形成死肌,等于你最小的脉成片成片地堵塞了。肌肉纤维硬化等于慢性毒药。
0 X4 {. _: Z" N' W    第二害是努气,人正常的运动时,呼吸量越大,力量越大。旧时代,管大力士叫“肺强之人”。拳击比赛到五六回合时,讲解员多会喊“拳击手体力消耗过大”,不是消耗了什么,而是肺部承受不起了。4 g) x& V; G7 y* M% v3 T
    形意拳练的第一拳劈拳便是锻炼呼吸,强肺的。肺部不强,而做剧烈运动,会“炸肺”。肺部负担过重,气管受损。中学生们跑一千米,才能体育及格,小孩们跑完后往往痛苦不堪,炸了肺。
# ?" [" }! L) Z* ]3 X( z- I  体育课让小孩硬性达标,而不做强肺训练,越锻炼越损伤身体。笔者中学有一位体育老师,教给学生深蹲法,作为长跑的准备课程。深蹲时,两臂平伸在胸前,缓缓蹲下站起到锻炼肺部的作用,与劈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3 f" H9 @. g" H6 Z( H4 J, G
    深蹲法是有体无用,能起到强肺作用,但不能用于技击,阴康的大舞术、华佗的五禽戏都是有体无用。而形意拳和象形术则是有体有用,其姿态能锻炼能技击。这位老师是真懂体育的人,可惜这样的老师不多。
7 N5 {$ i$ v( Z; v1 C6 ^( k    以憋住呼吸、逆呼吸等方法发力,对人的损害更大,最好以自然呼吸练拳,让肺部自然地强大。肺弱而作强力运动,必损。
+ q) I5 F! X5 X7 J: D. u  体育比赛中很少会真的炸肺,人有自我保护意识。比武时真会炸肺,看过两个练八卦拳的人推手,推着推着一个人就倒地休克,送去医院急救。对手的力量袭来,他以强力抵抗,对手一逼,人就停不下来了,肺部不支,伤了气管。比武受伤,往往不是被对手打伤,而是素质不够,自行崩溃。! }" D% {+ z* R7 {
    第三害是挺胸提腹。挺胸提腹地打拳,看着体型漂亮,却会造成气逆上行,练出高血压。
: g) M) b7 j$ u9 `2 q0 Z    人多重视上肢不重视下肢,上肢离大脑近,神经敏感,注重上肢,是人之常情。但形意拳不是常情,练武一定要气降丹田,发力点降到腰部。
: e, i- j# u! U8 \    气沉丹田有个小窍门,两臂举过头顶,气就下沉了。太极拳谱日“有上就有下”,正是此理。上举才能下降,形意拳的起式和收式都是两臂上举的动作,强调气沉丹田。: J9 v+ N  F* _6 T0 U5 D  b
    气沉丹田一开始难作到,得等打拳打得周身发热时,两臂一上举,小腹中觉得有了一块酥甜甜的东西——这是气沉丹田,不是硬压。9 D. b  a1 n9 t* m$ c
    开始练拳,要在打拳过程中多停停,作作起式。练拳一个月后,一作起式,腹部自然有反应,便是走上了正路。
  n! m2 F! {. K( H9 X. h3 N    气沉丹田,还要直达涌泉。涌泉是脚底的穴位,一身阳气的源泉。动物最具力度的肢体是足趾,乌龟、鳄鱼足趾造型之雄强,只有秦汉的铜鼎可以媲美。
3 V% ?$ Y  P3 B. }/ F& G    由乌龟、鳄鱼的足趾,可推测出远古恐龙的强大,在生物演化的青春期,方可以长出如此元气十足的脚。
2 I. z$ N3 @$ g; T/ s8 b  佛教的双盘腿坐法,为汉地所没有,汉地传统修炼坐姿为“正襟危坐”,就是现在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跪坐。双盘腿被称为“胡坐”,胡指印度。7 V! L# }. N9 M  ]1 {$ q  d% }6 o
    正坐、胡坐都刺激脚心的涌泉穴。坐出来的脚心温热,比按摩效果好。薛颠言打通涌泉穴的好处为“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涌泉穴畅通,就产生抗击打能力。
' F; @& i6 Q" c0 A    气沉丹田,便可通涌泉。练拳人对气脉的真实体验,绝不是像开山工一般打通了这里那里,而像大蒸笼,蒸汽一腾,便通透了——这是真口诀。( l; [# g3 W- D
    拳谱中另有一套歌诀详细解释了三害,名为八忌。武术是姿态之学,三害在拳术姿态中的体现有八个明显处,如下:
. r% m9 ?2 N& o! O    出拳高举两肋空,绝力使来少虚空:力猛变迟伤折快,胳膊直伸无返弓;身无桩法如杆立,相击易跌一身空;怒腾气升血充脑,心智变动不机惊。
: O1 Y: R1 \$ ?5 w    出拳时,肘部不护住两肋,把力量使尽不留余地,是自处绝境。力量过猛,变化必慢。胳膊伸得直直,身体站得象竹竿,全身力道不实在,比武时容易跌倒。怒气腾腾,气血上脑,反应必迟钝。; a' L, u$ \+ i
    薛颠说要用九要、八论来避免三害、八忌,九要是从动势的角度要求肢体,八论是从肢体的角度要求动势。对比九要、八论,可得灵妙姿态。
4 G6 }- g9 n$ l    九要前面讲过,八论如下:1 `3 l3 W7 }  D
    身:前俯后仰,左侧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t4 E: |! f) H) }; }$ P9 u
    肩:精气贯顶,肩要下垂,两肘齐心,手势相随,身力至手,肩肘所催。4 V& K# A8 w1 I8 c1 B( U
    臂:左臂前伸,右臂护肋,似曲非曲,曲相弓形,似直不直,出用返方。9 f2 V8 V7 k/ [2 A2 \7 {- C& K
    手:右手在肋,左手齐心,两手阴阳,用力向前,手随身动,势出宜迅。
2 H) g3 q8 @* n    指:五指各分,形相似钩,虎口圆开,有刚有柔,力要至指,须从意求。
0 p5 O5 y4 M: I7 c' `2 Y1 ?7 a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进则用力,股如反弓。
3 E+ |( W. \$ L# L5 S4 ?5 A9 m: f    足:左足直出,右足斜横,步法莫紊,前踵对胫,两足旋转,足趾扣定。
' |) ]/ _) u2 Y9 \    谷:谷道提起,气通四梢,两腿转动,臀部肉交,势随身变,速巧灵妙。5 O8 Q7 o) a( h% q
    法曰:
1 L% m- I4 L9 C8 R    九要八论理要明,生克变化有神通。学者悟通玄中妙,心意象形任意行。
* S, Q9 \7 a( m0 \    “心意象形任意行”一句,表明了象形术的渊源。形意拳又叫心意拳,象形术是形意拳的变种,两种拳法的核心都是九要八论。形意拳和象形术,像昆曲和京剧,梅兰芳等大家是昆京都可以演,自由出入,相得益彰,名为“昆乱不挡”(乱为京剧)。
* X5 C' S/ {7 L1 R7 `% c! w. i    八论不逐条解释了,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可以相互解释。3 |0 r8 t1 k3 A9 @+ B1 ^6 }; {
    《周易参同契》、《翠虚吟》、《玄肤论》等道经都表示,没有把最关键的秘诀写出来,但如果读者抱着虔诚之心反复阅读,就会破解出来,名为“不厌百回读,万遍将可睹”。; P3 s' l: l/ o* G
    不是文章有密码,而是心领神会了。文章自有文法有意境,心有灵犀,能读到文外之意。古人读经时,遇到不懂处,流行拜经,读一字拜一字,虔诚之下,终会读懂,名为“天真积力久,豁然根本现”。4 q: D6 D5 A3 Z
    从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体会一下古人读法吧。
发表于 2010-2-8 2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不得了的拳經呢$ j. g" z+ y3 p% {- Y2 n
雖然我不學無術    沒有半點功力
" j/ Z; B1 n9 K自習都能參照這方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11-24 09:07 , Processed in 0.0689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