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发现这个网站,着实不错。不若其他贴吧网站龙鱼混杂,至少在这都是真心愿意了解太极的人,可以畅谈,不需担心喷子。所以就在此将在下的一点经验和粗鄙看法谈谈,希望能互相促进,更希望能有拳友斧正,若有偏颇,还望见谅。' I! Q( f( }4 |! C7 v
* ^- U% F+ l6 ^$ j) X; D8 F
劲:- W2 d( E/ H: S& T$ G. s$ e
5 @5 r4 | e5 {/ w6 S4 @
借用我太师父的话,劲是力的升华,力是劲的基础。因此,劲为练武的基石,当最先有概念,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练法正确与否的判断。比如,当你练一个招式发现使不上劲,或者劲力发散的时候,就说明可能练法有了偏颇。9 z6 b3 E7 A, V/ I" Y
j/ w; f' u# i/ I) b% p2 w对于劲力划分,较为权威的是形意宗师郭云深前辈的明暗化三境,既是劲力也是境界。武之基础,无门派之别,故借前辈理论划下界限。5 u e Z. f8 ?6 f, n5 `: i* b( ]
& y( J1 x) Z! {4 C9 O明劲,为初级阶段,讲的是一个锋芒毕露。这个境界一般初学者都有,说白了就是正确发力,将一个动作招式应有的威力施展出来。( v- _. g- H, x7 k5 ?
- o+ M3 }* G9 M' i
暗劲,暗劲讲一个整合,为登堂入室的层次。若是在一个门里能练到暗劲,也就该跟师父出去长眼了。暗劲讲合,和的是一身之力。解释起来没有固定语言,现在“引经据典”的言论太多,反倒加大了理解难度。说实在的,就是身体各个部位有效地统一起来,为一个动作招式活动,不增加阻力,而增加动力。这个部分着实是需要练的,不是空想能想得出来。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练到了就能觉得周身真的是完全在自身掌控之下。如掩手肱拳,这个大家都熟悉,力由脚底蹬踏上传,腰转胯合,手臂顺势推出,最后击中目标时手臂发力,取得现有之力上的爆发,这种理想状态便是合住了,力不外泄。练法也简单,我师父跟我说,拳打千遍,其义自现。我在单练掩手肱拳三天之后,便隐隐约约抓到了一丝感觉。当然,武无止境,还得继续努力。9 i; Q& v9 i1 W0 O5 g
话归正题,暗劲指的不只是一招一式的整合,而需整个人的整合。用老话讲,就是精气神的整合。通俗来讲就是意念,思想,气势和拳架的整合。若说明劲练成是出鞘宝剑,锋芒毕露,暗劲练成便是帘后藏刀,含而不露。整个人从气质上会改变,变得含蓄。若看一个人明劲成不成,就看行拳时的锐气,若锐不可当,势若破竹,那便是大成,说白了就是行拳时让人有远离感,不想接近。若看暗劲成不成,一则看稳,明劲成时,刚猛进取有余,确实不能整合,力有分散,自然脚步会有虚浮,二则看整合气势,暗劲一成,周身归一,力聚一点,气势自然也相聚一起,所以暗劲成的人行拳时,不若明劲一般剧烈,却是让你感觉从一旁走过也无碍,但是若是站得正前方(或者说拳走的方向,与行拳者照面)则会有如临深渊的感觉,会下意识的往后退,这便是含而不露的气势,不张扬,却能慑敌,因为整合了。6 } P7 d- o- k _ {- j
) ~8 ]: {. q0 N4 _
而化劲则是一种传说中的境界了,在下未曾见过,不敢妄谈。只传说练至化劲,则如字面一般,将原本暗劲时全身聚集之力,化返全身,同时又收放自如,能臻至“何处挨着何处还”的境界。
* K4 c/ [$ n2 I8 K
# l# h: B0 T f% N% N6 [$ H! P鞭稍劲。在下幸遇明师,得指点鞭稍劲。鞭稍劲就是在关节松开以后节节贯穿发出来的劲。就像字面比喻,鞭子的梢节在挥鞭后往回一拉,打出来的那个劲。讲的是快,脆,透。实战中,正真好的劲是打入别人身体里的,就是讲一个透劲和脆劲。快则是实战必须,不快就挨打。所以影视夸张中一拳将人打飞那不是好劲,因为后退的过程其实已经把大部分力化掉了,那个劲力是推送的劲力,既是伤人,也是皮肉。真正好的劲是一触即发,一发即收。打在人身上,让人只能受住,不能后退化开。所以讲一个速度快,发力干脆和穿透力。这样的劲力打在人身上只能是原地倒下。, G9 N2 c& }& f2 v* y8 V
! o0 g6 Z! t' r2 m- G2 ~丹田。谈到劲,谈到发力,自然要讲丹田。丹田是什么?众说纷纭,难能统一,也没人能找到具体位置。在下倒是听过一个野史轶事,说早年间啊,这江湖上时常有斗殴,路过的各个门派师傅弟子也会停足观看,借此教育徒弟。可是周遭鱼龙混杂,难免门派功法被人学去,于是便套用中医理论中的称谓,以丹田发力,代指腰胯相合。这样既能教导学生,也能防止有心人偷学,自然而然就在武行间传播开来。这个说法有故事传说的意味,但是我也深以为然。其实太极里,丹田发力并不是像那些电视炒作的肚子一鼓(无意诋毁,勿对号入座),就把人弹出去。而是腰胯相合,打出上面说的“一触即发,一发即收”。说白了,就是以腰带手转动。当击中目标并且手已施力爆发以后,胯往刚才腰转的反向扭动,将手快速收回。因为方向相反,故称相合。整个相合动作应在瞬间完成,才能做到快,脆,透。所以,丹田(其实就是处于腰胯之间,丹田发力,指的就是腰胯相合带出来的力)要能练得好,就要腰胯能分开,并各司其职。# G' z+ u6 t2 \. S5 u
8 @. Q( J- K7 E/ E3 Y
8 _8 m3 }3 I* Z0 h
* h& |2 T& l- r8 G. s" n( p
桩:
+ Z$ C' R: S$ U$ ?$ W1 W K0 s' K4 W9 ^1 r
粗略的逛了一圈,这个版块内聊桩的很多。在这个问题上,我持有一定的相反意见,希望大家不要见怪。
8 h8 Z4 z( b4 W, W, D" a2 g% x
; ?* I( p& g F% a2 x首先,不懂桩不如不站桩。现在真正能站桩又知道怎么才是真正能涨功夫的桩的人太少了。网上龙蛇混杂,各持所见,又难能分辨。所以没有明师亲自指点,拨架子的,不如不练桩,免得伤身。用我太师父的话讲,太极慢打,就是活桩。既然有活桩,又能练拳,又何必要求那不一定正确的桩架。# ^5 c4 R6 E- d; L7 j& G& Y- \! e+ Q
, U/ z, {- E% e( n |/ T u! d# m
个人认为不需拘泥于先桩再开拳的定式。像我,一开始师父就不让站桩,一则消磨时间,二则打消性质。反倒是在我学拳将近半年后,才教的桩,这时我已有基础,对太极也有了一点认识,再学桩就能有针对性的找到对自己提升的办法。举例无极桩(其实当时学的是大成桩),当时学拳遇着一个瓶颈,就是一旦着人格住招式,便后继无力。当时与师父讲了这一情况之时,师父就传了大成桩,讲解了其中来回劲路的找法,我试着找了有几分钟的样子,模模糊糊摸着点边,师父便喊了停,然后又搭手试劲,这次竟然就顺着方才几分钟的模糊感受,找出了半分来回劲路涌动的感觉,甚是奇妙。后来问师父,师父才说,什么功法桩法,说到底都是为功夫服务,功夫上身了便难得丢掉,哪有那种年年月月一日几个时辰站桩的。那是古人时间太多,用来消磨时间,修身养性的。现代发展,日新月异,自然要有革新,顺应时代发展。功夫一途,懂便是懂了,站两分钟也是懂;不懂便是不懂,站一辈子,临了也只能长叹一声。个人认为,功夫重的是体悟。若是在目前不能证实内功气功锻炼功法的情况下,与其以身相试,不若正正经经的多打点拳,将功夫练上身才是正途。一股脑追求站桩,要求什么气感,神和却也是有点极端。其中如何取舍却也是各家之事,言尽于此。
! S k. b- s0 J9 b& q" V
' |# ]& v1 f+ u+ Q. ]9 f/ }+ s" ^1 {
6 n5 s) f7 G7 T6 N# M4 e' Y% M) m& b4 T9 c
后生学浅,经验亦不足道,请不吝斧正。% }1 h( _* Z j0 V+ Q a1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