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气与内劲到底有何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1 |+ G. @0 d3 k/ F$ K" X- L+ ~2 d2、是先成内劲还是先成内气?
# `0 S0 [3 s$ u# B1 j" m Y$ Q! a8 b& g! E# ]3 i. D; }/ o5 H
6 B; q, h$ ~7 }6 y# t
内气与内劲有没有区别,孰先孰后,感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只能很笼统地谈,因为练功夫本身每个人会走不同的路子,体悟也会不一样。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年轻时就知道傻乎乎地练,就是感觉这东西很好,每天都会有变化,每天都会有惊喜,就这么走过来了。回头看走过的路,年龄已然不小了.竟然是看到生活中的东西多,自己付出这么多来追求的东西留在记忆中的很少。. g1 w/ q, @, f+ n! A2 U: X; \
有一点不会错的就是,抻筋拔骨是基础。感觉内气与内劲最初是没什么区别的,抻筋拔骨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劲(内气)的锻炼和聚集,这样说是因为抻筋拔骨这种锻炼方式出来的东西具备内劲(内气)的所有初级特征。出来之后会有几次的渗入渗出,就是由表面一直深入骨骼,再由骨骼渗透出来,反复数次。(这个顺序每个人是不同的)这个过程叫横hong。然后是竖,就是收入“中”。这个过程就是横以济竖,以横环中。直到这时,气和劲应该就是一种东西。但是再往后,还是有区别的,内气充沛时能感到身体上裹了一层东西,就是身如敷物,而且这层“物”是会向外扩展的。有时能感到三尺内外有物存在。由此而看来,气和劲又不是同一种,或者说是,劲依托气而成,气由劲而生。所以会有“养气”和“用劲”。这是从致用上来说,如果从内气的内在修炼来说,会出现内景,比如说透明之类比等等,就不说了。由此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个问题有点蛋生鸡,鸡生蛋的感觉。以上是自己的体悟,比较片面,如果以别的问题来外延可能会有出入,只能单独就此问题而论吧,比如所谈到的横竖的问题,如果在打法上会有另外的解释。0 z& Q7 n, u# Z( H9 C, p) `
如果有机会和有经验的前辈交流,能上手摸摸是最好的。
; O1 B8 I0 z+ w0 T3 Z
; D8 ?4 Z3 |7 a3 q( y0 E' @* a) \; r; I) z- A- p
内心的感知,我感觉应该是有阶段性的,也是个人修为的一个验证标准。心应该是人的自身。最终心应该有两个地方可去,一是心没有了,只有感知,就是空。二是还要回来,反身外求是过程,归于自身是正道,还要归真。, |: ~0 ~3 ~' _2 H# [ |. R
* j( p' V3 W2 `& _3 j* K内心的感知稍复杂,最初是对自身的感知,这个阶段也是不断进步,从最初筋骨皮内脏面面俱到,是外三合的阶段,外三合成,内三合算是进来了。9 D) a, D" X' {
) G4 }5 _8 m- s一直很少谈外三合东西,没有外三合,内三合是出不来的。内三合作用下的身体运动肯定符合六合模式。拳和气是不能分开的。8 l1 K. b- _& {1 e M! b
+ R, ^, A/ g B1 K混元气成无论愿不愿意,他和经络气一样会存在于人的身体,应该就是一种本能了,一动,气就是劲,因为内三合作用下的身体运动肯定符合六合模式,外三合反而是附属的,这种说法就是注重以气击人,所以感觉气就是劲,开始就是拳功合一的。8 D( u' @! ~9 ^, z
6 y: [* H; P! {+ a
; [0 Q0 y" u6 J: x3 Q
一直对太极的原理很感兴趣,心意虽不太多的提到太极,自己却发现六合状态下,身体相对部分的运动路线、模式正好是一幅太极图。5 I1 \* b. m* s3 i- h8 g# V; \# d
3 p/ h( S- e* O% i; C% p
实战中只需守住一窍就行了,这个窍也是一个过程,最初级的形式是气沉丹田德润身,气沉丹田德润身是一句话两个事,循此线(辩证思维)走下去,以后的路都是如此走下去,应该就能走得到(给初学的一句话,这是捕鱼的方法,不是定论)。
; d# ^) {- ?4 H# [# n- G9 d% | V5 e% b4 G# b% h ]9 f2 ^
守窍用于拳,是对自身和对方的感知,知人知己,万法归一。根据对方实力不同,有时只是知己就够了,硬打硬进无遮拦。功是决定因素。
" |* O6 K! D7 i6 n
d! n- x. H, e开窍是入道的开端。) }2 W: Z3 ]* A6 h2 A+ V
% P T- c4 Z& F- W
j2 T4 p4 C; l# d; l0 H
# s1 g/ b+ j; N5 t d雷声和雷音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练功过程中也不太一样,雷音是气机运行时的一种很闷的声音,是身体里面的声音,感觉是空的感觉,其实是通,不是人为的所能控制的。练功时发出的这种声音自己听到的和别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声音。自己听到的是“嗡嗡”的,别人听到的应该是。。。。说不太准了。雷声一般是发出声音来的,这种声音是“抽”出来的,就像放风筝,人就相当于牵线的手,声音就像风筝。你一拽,风筝就往上一抬头。自身内部没发生变化,丹田没练出来时,身体没练通,是没有这东西的,不可强求,这是现象,是结果,不可本末倒置。8 g w9 w1 \; ]) M" ~* D/ G1 b
Q& H1 X3 ?1 O. f1 ?# w- m
, o, p* d6 }, F7 }. ]9 u5 M! P: ]- {
松和紧,主要是如何理解紧,紧的功夫练不出来,什么都是空中楼阁。至于呼吸,气和息的概念理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概念是练出来的。无论作了多激烈的运动,呼吸多混乱,只要是一进入六合状态,呼吸外在的表现肯定平静似水,因为六合状态下气是主要因素。
0 c/ g G; e5 E
& V5 f3 h" i5 R% i# T0 ^9 j
' ~2 q% ]6 F: X5 M; c武学有很强的阶段性,这个“猛“练,无论是指的什么方法,其中有些阶段是费很多心血和汗水,这点不会错的。即使是只是为了“入道”,这种”猛练“的火候也是要有的。境界还是有的,但是是从辛勤汗水中泡出来的,磨出来的,心意讲究轻重灵,形意讲究明暗化,化境状态下的明劲是致用的真法。(不知道戴龙邦时期到底出什么事情了?心意和形意?越来越感觉到拳史是很重要的,恰恰一点都不了解)* o: O) ^& J! k0 S
: y9 U& K& {* w8 R( L
$ a" z( R- y3 I# }+ x经学,既然是整理,肯定要看多个版本,经学往往和每个人的理解、主观意识、走什么路子有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学活它,文有书呆子,武也有武呆子。有的字词无大碍,主要是自己要有辨别能力。同样一部拳论,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悟”,甚至可以说,有时候“真伪”不在于书,在于读书的人。
, F# M- |8 u( y. W5 {& l3 n' }% [ v" b: N* Y* ]
经学不要拘泥于一部,多读读看是很好的。同一个东西的论述,不同的拳论不一样,甚至有境界高低之分。同一个身体部位的习练和概念,有时候是天壤之别。
/ { \9 t# o W5 L5 H- H/ d6 W) Z" X+ }! s% V D
只是以阴阳来说吧。有的是以位置来定论,有的是以中医的解剖知识来定论,有的直接以黄帝内经的理论来定论。
& D* a* B. F* E, m/ k/ R再如“气”,在同一句话中,这个“气”根本就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这种现象在拳论中最普遍,不可能把同一个字的概念,从头到尾理解成一样的。& P6 T) l3 D) |) \4 }9 I4 B. ]
. K" \" W. ?" t* T. Y
识别的途径只有一个----练,在练功中去识别。
7 D+ i# Z! n: X; N. _, k7 a! U
' {5 \6 E8 N. c: a+ _( t至今为止,发现内家武学在当今网络上基本上没什么秘密可言了,自己的新发现说不定在那儿就能找到,只是想汇总起来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东西是无止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