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风云生 于 2008-4-16 17:43 发表 # j6 F! n( T. ^- h5 Q9 A, f
其实,无论什么相,都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佛家的认识论,就是教人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就是说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方法论上,应该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说白了,就是客观。把自 ...
: {1 C s/ R/ U6 A& s
. N1 ^. J. X) T$ a敬请和风云生老师探讨:佛教讲“空”,实际上是比较经典的实相论,这里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非“概念化”的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概念化与实相的本质统一,同“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从某种角度上说,大部分人认为这种境界是佛教教义的根本,看起来是比较客观唯物的,但实际上只能算是“心不随物转”,把自己摆在客体的位置上“观”也只不过是渡河的筏子,最终目的是统一,但如果没有认识到“物意分离”(众生只知道有物哪里知道有意?所以才是“心随物转”)就谈不上统一。认为此就是最高境界我个人不甚赞同,与您商榷。因为佛教更深一层教义就是,大用无碍的“空中生有”、“心能转物,即为如来”,这个境界才是客观主观、物质意识的统一境界。拜佛拜什么?拜自己!练功练什么?还是求自己!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佛教是大唯心”就是这个原因了。心的动因是本质,一切手段都是“假借”。只有这样才有“向内求”的可能性。但一切也是心的“造作”,本来也不是真的,把它当真了就是“入魔”(其实是入磨,进入意识的怪圈)。假借的结果是会反映在物质世界的,这是意识选择的“体验”归宿。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无法超脱,但是意识物质之间的微妙纠缠才是意识微妙作用得以发挥的原因。这样的世界本不存在“超自然”,但是一切“存在”的设计方式本已超乎想象!
2 ^8 W* ^5 g, y- Y' I# A* G9 W8 o1 Z8 m; d9 _, v& q' o
在这里只是讨论佛学问题,具体武学您是专家:'( ; a2 E+ G# v+ b2 h' Z3 }
3 y3 r, H9 v, y# s
我说的观点是“非哲学化、非世俗化”的原始佛教教义,关于物意关系也远非我们普遍接受的“唯物论”那么简单。爱因斯坦之后的量子物理学已经在逐步迈入这个殿堂,我们的物质世界没有意识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本人愿意详述。相关的还有Jung心理学的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共时性原理等等,可以讨论的很多。
/ Y- p `0 x3 t! W. Z
: v4 F9 j# u4 W2 l% _8 O但毕竟和武学相差很远,各位恕我跑题!:'( :'(. v* |3 o# W7 C4 S0 U* b
. j, ^# W7 E H0 w) \9 E% |* H; X8 j# z您我的根本分歧在于物意的关系、地位、相互作用方式上,但实际上在指导实际生活的方法论上,出入并不太大。:'( 望求同存异!
. L' F! T- {' d) a, |8 \- x% m* W+ ?
* m( q/ r+ b+ y[ 本帖最后由 临济禅 于 2009-3-16 01:3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