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派养生智慧管窥
6 O3 ~$ Q" A5 t0 I2 `2 A: Y* E0 E曹剑波 _. `- M! r4 \2 ]" [
道教养生智慧随着道教各派别组织的分化和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在道教的历史上,道派变迁甚大,先后出现了几十个重要的派别。有的早已绝嗣,而流传至今的道派,在养生方法上大多互相兼容,难以分解。5 W5 ]' [' F% f; L# T
从养生角度来看,道教诸派的养生思想大致可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符箓派主修符箓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手段;丹鼎派则主修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早期道派都以肉体与精神共存、肉体不死为特征,其修炼方术名目虽多,都不外为了炼神和炼形,以期达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体飞升”。后期道教则重精神不死。
9 U0 ~& o" M$ c( c宋代以后至明代中叶,在南方,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旧的“三山符箓派”,先后出现了将内丹法与符箓结合的“新符箓派”,如神霄派、清微派(主要由上清派衍化而来)、天心派(由正一龙虎宗发展而来)、东华派(由灵宝道分化而来)、净明派(由灵宝道分化而来)、北帝派等,多系从三山符箓派分化而来。“新符箓派”强调内丹心性修炼,以内丹为本,符箓为未。这也是与“旧三山符箓”派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们大都奉行“雷法”,将内丹修炼术与传统符咒召神劾鬼的道术结合起来。道教各派以内炼为基础,结合本派符箓咒法,产生了各自的“雷法”。如正一派奉行“正一雷法”,神霄派行“神霄雷法”,天心派奉行“天心正法”、清微派则行“清微雷法”。另外,净明道、全真道等道派也在修炼内丹基础上引入“雷法”。可见,宋元以后,这种以内炼为根本,以符咒等术役使雷部诸神,来伏魔降妖,祈雨止旱的道术在道教内部已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 |1 o# _2 ?- q0 Z. r( A. U符箓派主要有正一派、太一道、真大道、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神霄派、净明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等。它们大都以符箓咒法(包括符箓、咒语、雷法、戒律)为主,兼事养生。
. a s, p( z3 g! O4 ^' k4 e2 o/ P一、正一派的养生智慧5 z0 v! c3 i2 o% @( ]1 y1 y, i3 |
正一派是在天师派、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自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
3 B9 S5 {- D+ Y }7 o% c现存正一派的主要文献有《老子想尔注》、《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太上正一咒鬼经》、《太上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洞神八帝元变经》、《太上三天正法经》、《太上正一法文经》、《三天内解经》、《太上明鉴真经》、《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盟威法箓》、《正一法文十箓召仪》、《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等。在这些著作中,其内容大多以符箓咒法为主,兼及内修外炼诸法,这是正一派养生法最重要的特点。
0 }; y( C2 r: Z在养生方面,传统正一派主要行导引、服气、存思、房中、养神、服食、符咒等术,尤以符箓、斋醮著称,但不讲内丹。
4 C e. ]: A2 o2 T' D" q6 v g从北宋末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起,正一派吸收钟吕派内丹养生思想,将内炼与符箓加以融合,并以内炼为符法之本。至张宇初,对内丹修炼更为重视,他力图将内炼与外用、内丹与符箓统一于一体,以深化符箓道术。他认为内丹外法,同出一源。《岘泉集》卷七《三元传度普说》谓道者,“内而修之,乃金液返还三五之道;外而施之,即灵宝十回真一之妙,演之为紫枢飞梵之文,赤书灵图之录”。同卷《灵宝炼度普说》云:“灵宝即金丹,金丹即灵宝。”所谓灵宝者,“神凝为灵,炁聚为宝”,“故至人修之以炼己,推之以度人,实乃天地之真阳点化阴魂,时刻升迁矣,是知灵宝亦金丹之异名也。”谓超度亡灵、炼化阴魄之灵宝法,与内炼成丹是一回事。炼度亡魂,唯在于自己内炼成就,以我之阳神炼彼之阴魄,交媾阴阳,而归太极,混合性命,返于真元。因此,“苟不求诸己,其能以度己之功度人也哉?”至于行持雷法,呼召雷霆,驱投鬼神,无非在于以己身小天地之阴阳造化感通宇宙大天地之阴阳造化、神灵响应,总归亦不出我人“一点灵明”之妙用。《岘泉集》卷七《授法普说》云:“人禀一灵,并天地而为三才,一身之造化阴阳,与天地并行而不违也。我之一点灵明,晖天朗地,亘古亘今,了无人识,儒曰‘虚灵不昧’,释曰‘妙净明心’,直下悟取,非心非法,非道非禅,觌面相逢,煞机在我。……人之合乎天者冲炁为和,鬼神者二炁之良能,以我纵闭之机役之,则此感彼应。……大可以保镇国祚,证道成真,小可以保己宁家,济人利物。皆一气之往来,五行之生克。以我旷劫之元神,役虚无之神,神灵气合,气至将灵,故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一炁一诀,皆出身中妙用,非徒纸上之文。故曰‘万法一法也,万神一神也’。” O% |& [+ o; \. ~. O ~
张宇初对张继先的正一雷法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强调作法的关键是我身的一点灵明,不在于身外,不在于符箓咒诀之形式,而唯在于明了“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因此,他教诫道徒,须先炼就内丹,悟明心地:“故参学者必须先究夫玄关妙用,水火真源,归根复命之妙,则可会万于一,百虑而一致矣。苟不内明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其能静则金丹动则霹雳乎?然必戒行为之志节,精勤为之蹊阃。……果能抱元守一,御炁凝神六识净消,一真独露,我即雷霆大法王,尚何符咒罡诀云乎哉!虽上宾三境,超出万幻,亦不难矣。其为济利之功,泥丸蓑草皆可寓炁栖神。是故谈笑风霆,特吾余事耳。”/ V) l3 [ g! f
张宇初主张炼丹须按百日立基、十月胎圆、三年圆毕的次第循序渐进,性命双修,以致虚守静为要,火候法度,须合天地日月度数以抽添进退、消息增减,始于有为,终达无为,不宜单修性而致沉空守寂。张宇初对内炼的重视,反映出全真之学对正一道的深刻影响,而注重了彻性命,也是时代思潮所使然。4 m7 t0 d. j6 X- ?# V; F
二、太一道的养生智慧, C6 M" N. w o+ ~4 t
太一道又名太一教,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创始人为萧抱珍,二祖为萧道熙,三祖为萧志冲,四祖为萧辅道,五祖为萧居寿,六祖为萧全祐、七祖为萧天祐,其后不见嗣教者。2 o: u9 b! I2 o2 m! v' B
太一道养生特点表现在:$ _6 e# z1 ?. L" v. C
1.守柔弱。太一道以《道德经》为依据,讲天地混饨,至理纯一,归根复本,认为慎守“柔弱”是成仙之根本。大定九年(1169),门人李悟真向萧道熙请教“何为仙道?”时,萧道熙答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个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行为上,太一教徒“清修有操行,谦虚笃实,不事表襮,混然与物无忤。”弱为道之用,用之于养生修持,即柔弱忍辱,清静无为,省心寡欲,与世无争,这与大道教,全真教之说也相一致。这反映了太一道把传道箓与修身的老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布教特点。《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太一篇》说:“太一特以符箓名,盖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者也”。可谓点出了太一教教义之宗要。
* v6 g) h3 f' z2 v' q; _# t2.重视伦理。太一道十分重视教徒伦理道德涵养。在萧抱珍吸收教徒便注意人伦品行。《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说:“大父澄,以胥吏起身,至河北西路漕司掾,才干既优,而行已无玷,尤以孝友著称。议者谓不见用于时,则必有得于道。母殁,慨然曰:‘所以区区尘土间者,为亲故也。今不侍养,复何为哉!’”对于这样笃守孝道的人,萧抱珍是极为赏识的,“一见爱之”,收为得意门徒。二祖萧道熙平日“直以德教感化,曾不动声色,门人子来,如趋父事”。太一道士“与人交,诚款有蕴籍,所谈率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本”。对此,王恽于《太一三代度师先考王君墓表》中曾引提点张居祐的话对太一道作出评论:“道家者流,虽崇尚玄默,而太一教法,专以笃人伦翊世教为本。至于聚庐托处,似疏而亲,师弟子之两间,传度授受,实有父子之义焉。”太一道还好赈施。二祖萧道熙在这方面的实际行动便表明太一道的乐施宗旨。《秋涧集》卷四七说:道熙“尝自题画像云:‘来自无中来,去复空中去。来去总一般,要识其间路。’其明达又如此。生平好赈施,养老恤孤近百人。人以镪伍千月给为率,死乃已。贫者丧不能举,衣被棺椁,为俱具之。”- P3 t$ g1 @1 Z0 T. k( `
3.以符箓为用,行入世之功。太一道“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萧抱珍得道后“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太一道奉太一神,以“太一三元符箓”及斋醮“解人之厄,蠲人之疫,福人之善良,求诸冥冥中”。% q. |9 W+ o! ^8 q
太一教对金丹、导引、房中等养生之术并不予以重视,它的传教活动主要是通过散施符箓来为人治病消灾。# I2 V9 Z& t9 y2 N
太一教虽以符水祈禳为主事,但也着重内炼。济源县《萧真人碑》谓萧抱珍立教“本之以湛寂,而符箓为之辅,于以上格圆穹,妥安玄象,度群生于厄苦,而为之津梁,迹其冲静玄虚,与夫祈禳祷祀者,并行不悖”。这就是说太一教以达心灵“湛寂”、“冲静玄虚”的内修功夫为本,以湛寂至诚的心念为感动上天、以致符法灵验的诀要。这与同一时期正一、神霄、清微等诸派的符法大略一致。所谓“湛寂”、“冲静玄虚”的内修功夫,有似内丹修炼中之“炼神还虚”,正可括之以“太一”二字,可见太一教以“太一”名,有外奉内修的双重含义。太一道土的内修功夫,可以三祖萧志冲为例。《滹南集》卷四十二《太一三祖墓表》说,明昌间,州倅移刺(契丹族人)数屏人独往萧未冲住处,见萧常静坐无为,因问:“先生于此有何受用?”萧回答说:“静中自有所得,非语言可以形容。若无得者,虽片时不能安,况终身乎。”萧志冲终身静坐,并自称静中光景非语言可形容,其静坐功夫大抵以达虚静为旨,与全真教的修持相近。太一教二祖萧道熙答金世宗问说:“嘘噏精气,以清虚自守,此野人之事”,谓由调息入手,炼化精气,以臻清静虚无,属内丹修炼一类。萧道熙自题画像云:“来自无中来,去复空中去,来去总一般,要识其间路。”与无、空为本源,与内丹学人自虚无而生、内炼复归于虚无的理论相契合。太一教的内炼,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内丹术。
* x' N- }9 v( }三、真大道的养生智慧8 c! `+ }1 I* ^) a
真大道又名大道教,是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创始人为刘德仁。流传至元代,后并入全真道。0 p: g2 W! y$ n4 z, c/ i( u# z9 ~
真大道以通俗的伦理信条教人,而且以祈祷治病、驱役鬼神驰名。真大道的养生思想表现在:/ y! }% ~+ N( x7 Z0 v# o: @
在伦理方面,“以无为清静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以仁为心,恤人困苦,去其纷争,无私邪,守本分”。刘德仁创教时制订了九条教规即:“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教徒们“世守之”。其目的是“令返真常之域,导之以百行万善,检之以三纲五常,庶乎自忠信孝悌而悟底于修齐,由仁义礼知而返归于道德”。$ s% i+ K9 B1 n
在内丹修炼方面主张“守气养神”。杜成宽撰《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官记》说,刘德仁所立大道正教“本之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持之以虚心实腹,守气养神。”( I( K7 d: M3 [7 l
在外用方面,主张以祈祷代替方术。刘德仁虽承道教炼养之说,教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但并不神化其术,不侈言化炼飞升、长生久视之事。《大道延样观碑》说他“平日恬淡,无他技,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而知”,并主张生病不用符药针艾,唯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他认为:学习方术是弃本逐末,不能成道。先认真祈祷,以精诚感动神仙,自会派至人来传与,即所谓“一旦精诚所感,得遇圣人,亲授密诀,能役使鬼神,治疗疾病,呵禁不祥”。
' j. [% b. {( e' @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倾向于符箓派。刘德仁虽象符箓道士一样,为人祷天疗疾、劾治妖鬼,却以“无相”为诀,不假符箓,尽除科仪,唯默祷虚空而已。《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说“及乎德盛而功成,乃可济生而度死,以无为而保正性命,以无相而驱役鬼神”。真大道的作风之平实,这在道教诸派中,实属罕见。
" Z: i6 I. v* `* k3 |! b6 |( |四、上清派的养生智慧( X8 Q5 p/ k& H" j% e
上清派尊东晋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S9 C. r u. b2 s
上清派的重要文献有《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养性延命录》、《真诰》、《登真隐诀》、《太清诸丹集要》、《上清经》、《修真秘旨》、《坐忘论》、《天隐子》、《道体论》、《服气精义论》等。
+ G( C7 |% I+ o- {1 c上清派在养生术方面内容较广泛。在现存的《上清大洞真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炁、叩齿咽津、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步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豹水怪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重存思守一,诵经念咒之术。其存思法有:存思五方之炁、存思日月、存思二十四星等。在上清派看来,天地之间,人体之内,到处都有神灵居住的宫室殿阁,琼楼玉宇。诸神或飞行上界,掌握生死簿录,按时司察人间善恶;或镇守人体各部位关节(其中尤以三丹田之神最关紧要),开生门,塞死户,调气生津,固精安神。学道者如能了解这些神灵的名号、形象、眼色、居处、职司、僚属等等,坚持在心中思神念真,与诸真精神交感,配以诵经、念咒、服气、叩齿、咽液等术,便能感降外神降临,入镇体内;或保固体内真神镇身,安魂和神,调节机能,内保脏腑,外却邪灾,治病长生。其上者甚至可以招致仙官前来接引,飞升上清,削除死录,著名仙籍,成仙成神。上清派修炼重点从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转移到人体精、气、神的修炼上,形成了以炼神为主的存想静功,通过存思身神的内景和日月星辰等外景的方法调整人的意念。
) N# L. ~, D: o/ c0 P/ r五、神霄派的养生智慧, M) U- |9 C w: O d, n# A% {$ V
神霄派产生于两宋之际,流传于南宋至元明。该派以传神霄雷法而得名。主要创派人物有王文卿和林灵素。林灵素曾获宋徽宗宠信,因而神霄派大振,形成一股新的道教势力。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传薛洞真等人,再传徐洪季、传刘玉等,以后法嗣素质愈来愈差,走向衰亡。- [) `( @4 P7 [, V
而王文卿一系在南宋以后特别兴盛,王传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上官氏、高子羽、邹铁壁等人,邹传莫月鼎等人,莫传金善信、王继华、潘无涯等人。继华文传张善渊,善渊传步宗浩,宗浩传周玄真,皆能召雷致雨,以雷法咒术闻名当世。高子羽,子羽传徐次举,次举传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者即谭悟真,世称“谭五雷”。谭传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与胡道玄。又有宋人萨守坚,师事王文卿,传道四川地区,开神霄一系的西河派(或称天山派、萨祖派)。此支盛行江南广大地区,历来至元,支流繁行。
: q# o$ m1 j, x6 v8 N3 c神霄派重要著作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上清玉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上清玉枢五雷真文》、《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玉枢斩勘五雷祈祷大法》、《雷霆玄论》、《雷霆三司祈祷秘诀》、《王侍宸祈祷八段锦》、《玄珠歌》等。
/ C, g5 u5 G, b- _, b+ U( r, p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其“神霄雷法”强调以内炼丹道为本,外用符箓为末。王文卿说,神霄雷法“以道(指内修)为体,以法(指符箓)为用。”神霄派强调内炼外用皆须以本性元神为主为本。《道法心传》则说自己元神为先天一炁之体,乃造化枢机,亦名“中黄先天混元祖炁”,并和会三教心性说曰:“释氏曰慧日、宝灯、摩尼珠,儒家号曰浩然之气,禅宗号曰安身立命之处,修真之士号曰金丹者,其实一也。”此先天祖炁、金丹亦名“真心”、“灵光”,神霄派说它才是书符作法的关键。萨守坚《内天罡诀法》说:“一点灵光便是符,时人枉费墨和朱,上士得之勤秘守,飞仙也只在工夫。”谓不知运用“一点灵光”,只知画符念咒,舍本逐末,是未得道要。万宗师《雷洁议玄篇》说:“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炁,……万千法门,皆始于此也。”邹铁壁《雷法秘旨》以“真心”为作法感神的关键,谓“有心感神,神反不应,无心之感,其应如响,……但无妄念,一片真心,不知不识,心与雷神混然如一,我即雷神,雷神即我,随我所应,应无不可。”王惟一把精气神的修炼看成是行法的基础,雷霆风云仅是精气神的外在表现。他说,道法“在乎人心,清静则存,秽浊则亡。故精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三者既住,则道法备,散而为风云,聚而有雷霆,出则为将吏,纳则为金丹”。又说:“五藏之中有精神魂魄意,聚成五雷。”在他看来,修道者应以修精气神的内炼为本,以符箓劾召之术为末。如果不修其本,仅重其末,雷霆劾召之术将无从施展。/ D2 ~; q# Z5 w
神霄家还从内丹人身小天地等于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即自身三宝(精炁神)五行(五脏之炁),并重视元神在雷法施实中的作用。王文卿在《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说:“于人身,使者乃元神也,程雍(雷将之一)乃元炁元精也,五脏之炁为五将也。”在身外神鬼与身内三宝间,神霄家重内轻外,白玉蟾说:“向外求神实非明理,空将酒物祭祀神明,真炁耗散,外神不灵。”萨守坚说:“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将。”
0 d6 f2 b( R" y! Q: m" m% W5 ~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神霄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雷,无非五气相激荡而生,而五气皆由先天祖炁所化所宰。五气在人身为五脏之气,若能内炼成丹,元神祖炁主宰自在,能随意升降自身阴阳、五炁令之交感激荡,便能感通身外天地间的阴阳、五炁及主掌阴阳、五炁之神抵,达到祈雨求晴、消灾治病等现实目的。王文卿《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序》说:“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炁合彼虚无之炁,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旸而旸,曰雨即雨,故感应速如影响”。他还说:“当于呼吸上运功夫静定,上验报应,云之出也;其气蒸,丽之至也;其溺急,雨之末至也;其气炎而膀胱之气急,电之动也;其目痒,眼光忽然闪烁,雷之动也;三田沥沥而响,五脏倏忽而鸣,行持之士又当急心火以激之;涌动肾水以冲之,先闭五户,内验五行”,此际电闪,雷霆大发。白玉蟾则说:“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炁,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炁宇,乃晴也。”萨守坚认为只要以元神为主宰,根据需要,按阴阳五行相交感的规律运用自身五行之炁交感激荡,则可感通外界五行的交感,发则为外界的风雨雷电。临坛作法时,存想、取气、掐诀、吹嘘等,皆须内五脏气与外五方五行配合得当。“且如肝气通左目,诀用卯文,取东炁行事;心气通口,诀用午文,取南炁行事;脾气通鼻,诀用中指中文,取中炁行事;肺气通右目,诀用酉文,取西炁行事;肾气通耳,诀用于文,取北炁行事。”又云:“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而作法是否成功,从自身在作法时是否出汗、目痒、眼光闪烁等生理反应来取验。, n9 K$ P# M% l' Y4 j' |8 t/ \
神霄派的内丹法盖渊源于张伯端南宗一派,王文卿《雷说》有诗云:“损神日日谈虚空,不如归命胎息中,绵绵不绝神自通,烟升云降雨濛濛。”以守窍调息为炼内丹的入手工夫,与张伯端、石泰一流的丹法同辙。王淮一所述丹法更近于南宗,并多引证张伯端、白玉蟾等,似直接嗣承南宗内丹者。萨守坚的内炼方法有自家的特色,《道法会元》卷67《内天罡诀法》有诀云:“两眼对两眼,看教十分端,忽然一声响,精气上泥丸。复运丹田养,如蜜甘且香。若人能会得,立地返仙乡。”即存想左目日右目月,日月交光于眉心泥丸穴内,久之则忽然迸出一团金光,此即为丹。具体方法是于左眼中存思日象,右眼中存思月象,令两目日月之光交合于泥丸(两眉心后上丹田),守之不移,精炁自动于下丹田,循督脉上升于脑,此所谓挪姿日月归金阙,三炁交时宝满田。应该指出的是,神霄雷法也被内丹家南宗一派吸收,自南宗四祖陈楠、五祖白玉蟾开始,南宗亦间传雷法,且以神霄派传人自居。2 ]' m% j; o$ j4 Y: ~& u4 S) k
元代时,神霄派受儒学和全真道影响,逐渐开始重视伦理在养生修炼中的意义。王惟一《道法心传》说:“夫行持道法(指符法),先当受持十戒,日用常行无所亏欠,更能济贫拔若,积功累德,自然感动天地,神钦鬼服。”其所谓十戒,以“守忠孝”为先。又说:“行雷之士须当断绝淫欲,保养元神,炼成金丹。”& k: Q5 }$ p4 a1 T
六、净明派的养生智慧
; w# @% J4 p# U9 a! E净明派,奉东晋道士许逊为祖师,以江西南昌西山为祖山,为南宋周(何)真公初创,至元时刘玉又肇新净明道,弟子甚众,其道大阐。刘玉以道业托付黄元吉,元吉掌教十六年,著名弟子有徐慧、陈天和、刘真传、熊玄晖、刘思复、黄通理等。继黄元吉后,徐慧承其大法,度弟子数百人,编撰刊行净明忠孝经典,大行于世。至元末明清,该派大多合于正一道中,亦有部份融入丹道东派。
1 h# n9 ]! [8 ]- e: K/ i5 I4 B净明道的主要典籍有:《太上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净明忠孝全书》、《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太上灵宝净明法序》、《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太上灵宝净明九仙水经》、《太上灵宝净明天尊说御瘟经》、《太上灵宝净明玉真枢真经》、《太上灵宝净明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灵宝净明天枢都司法院须知法文》、《灵剑子》、《许真君石函记》等等,均收入《道藏》之中。
0 _+ N5 V1 a4 T5 m2 m3 D( {净明道主张道教内丹与符箓结合,并吸收禅宗、附会儒学。在南宋道教中,它融合三教、融合内丹与符箓最为典型,具有突出的时代思潮特色。4 X& Q. u# S+ b( S' P, b
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道派,净明道尤以和会儒学、强调忠孝等伦理的实践,积极进行伦理教化为显明特点。净明道主张:+ H+ N1 T5 M/ ~ u4 p
1.以“净明”为全部教义的主眼、枢要。在净明道看来,“净明”与“道”具有同等的本体论意义,而“忠孝立本”与“本立而道生”的观念,又使忠孝与“道”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6 r2 S4 h0 S t( R% i% d8 r- `2.以体道成仙为修道的根本目的。净明道以忠孝为修道之根本,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以净明为修道的理想境界。
" r$ T2 l( P- o3.以儒家“正心诚意”、“惩忿窒欲”作为教门修持的根本方法,以忠孝为核心。在修炼上,以内丹心性修炼为上,并以此来指导其它的修炼、行持方法如辟谷、吐纳、导引等。既讲存神服气,又讲飞符上章,融合内丹与符箓,其内丹养生法与钟吕派有渊源关系。可以说,净明道是宋元时期理学与道教相融合的产物。% a$ A0 j7 P. ?1 n# Q
作者简介:曹剑波(1970-),湖南沅江人,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哲学博士。已在《中国道教》、《宗教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哲学动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复旦学报(社科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