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佛汉拳起源0 l5 u2 _( m- _& j
( ~5 t3 [0 w' h8 y' ?* F 少林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此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内武僧徐修文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的拳种,它一直为寺内高僧专练之术,秘不外传,故流传社会较晚。在清朝咸丰年间才传入民间。' f, n" f* Z1 q, P! _
6 }! u: ~5 R, P' ?: g* V2 T
根据河北北大名东关碑文记载:佛汉拳流传世俗有140余年。首传人贾云露,世居河北长垣县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寺。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之外。贾就每天跪在门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复一日,月半有余,寺僧念其诚意,应允教授,以励其志。由大和尚修文者主方丈(俗家姓徐)亲授,贾学三年,尽得其奥,至此师命辞刹,嘱其遇机会发挥武事,有所作为。并为传系人排了二十个字,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则、安”来分辈次,贾为“初”字。贾离寺后,在大名设场授徒数十年。在此期间闻风求教者不计其数,据碑文记载,贾教授入室弟子有四十二人,仅贾云露的入室弟子张金荣一人就授徒二千人,从此佛汉拳就广为流传。; V8 e. ^) i9 K' G3 W
' J" Q- S' w1 N& o0 }: c
佛汉拳起源传说
8 b$ ], J2 ]; R/ H7 ?, O, t5 U _
5 Z* K* b! ~" m" y% |) m 佛汉拳究竟源自何地、何年、由谁人所创,并无详实可靠之历史文献记载。据前辈拳师口述该拳系由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所创,约在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入住少林寺,随将此拳传与少林寺僧,该拳为少林寺镇山之宝,历代为少林寺武僧秘密传习。此拳创始以来,因不轻易外传,又极具技击特色,被少林寺视为看家护院之拳法,尊为“少林暗藏门”。有口诀可为佐证,如“佛汉本是暗藏门,大通年间留下根,绘图带到少林寺,暗藏佛法少人闻”或“初祖外传防身法,流传少林墙壁纳,千古妙术传千古,佛汉暗藏佛汉家”等均足以证明。少林一派均奉达摩为祖,但至今尚未发现达摩少林传拳之文字记载,这正是中国武术文化之一般现象。但佛汉拳系正宗北派少林拳术。无论从其套路所反映的身、手、步、法或拳师所传拳史、拳理、技艺功法均具少林寺之共同特点。当然,佛汉拳作为一个独立的门派在理、法、术、功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外作为产生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武术各门派其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佛汉拳术除具有一般少林拳术特点和自己特色以外还和其他拳门有很多兼容相通之处,有很多方面与太极、行意有共同的要求。拳谱理论上亦有完全相同之处。可见各拳术实质上虽有其共同之传承,而追求方式上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 Z& |: v" a& v& c! k8 m( l! R: f& }* X; z6 Y7 U+ Z5 r$ H- P( z$ p
首传人贾云露其人
6 u X' v1 J/ K
- ^6 |+ u8 G% M2 p3 E \1 M0 ` 根据可以考证的情况,大约清咸丰末年或同治初年之时,即公元一八六零年左右,河南开封府(按古规今)贾楼人贾云露(名长志、字平西、法号光明)系少林俗家弟子,从师于少林和尚徐修文(法号普净)长老,并奉徐修文为佛汉拳第一代。同时尊其所嘱以徐修文所定之辈次,沿传至今。 : }8 H1 g1 |- K: l# ] c# U$ E0 g
贾公尊师命辞刹,独闯江湖,曾任清军征西先锋官,凯旋归朝,后又佐邱师南伐,累建功绩,被咸丰帝封为督尉,因无心于仕,遂辞官归故里,行年花甲,到河北大名龙王庙一代传拳。贾公来到后因拳艺精湛,在以艺会友中,当地拳师无不败北败者均弃原学,改习佛汉,一时名声大噪,尚武好艺之人,闻其贤名,皆乐拜为门下,弟子千人,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贾老之高足有:宋金榜、张金荣、何金成、赵金山、曹思温、刘常春等人,后逐渐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晋、冀、鲁、豫四省较多。贾公以从师少林而成其艺,以辞官云游而业拳,其几十年四方寻访探胜,以其深厚得武学渊源,丰富的战斗实践,广泛的武术交流,长期的教拳活动,终于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佛汉后人,使源于少林的一门优秀拳种植根到大名的沃土之中。从其毕生的武术活动中,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中可以想见贾师太不仅从徐老先师处继承了少林佛汉拳且博采众长丰富发展了佛汉拳术,使佛汉拳从祖国的武术宝库中吸收了更多的营养,而愈加闪耀其夺目的光辉。, [, @! F$ s3 s& w
& D( s' t8 s) ~! C% R
佛汉拳分布$ B0 e1 ~- U4 j3 V( Q1 u: A
- ^! n- m2 i" i2 U
佛汉拳主要分布在山东、吉林、河北大名一带。
$ `) c( \% E* h' e# F 在浩瀚的少林武海中,有一枝鲜为人知的奇葩——少林佛汉门(又称佛汉拳) 佛汉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盛行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王在兴寺的同时又毁寺、禁武,使很多的少林功夫绝技濒以失传。故流传至今的少林武术并广及晋、闽、浙、吉、津等地,是一门颇具技击特色,影响越来越大的优秀传统拳术。
) W: t' \" N1 t& m
5 N4 }# q2 o$ v# ]佛汉拳技法
3 a+ d( U3 t# B' }$ o* ~8 Z5 ~6 S$ D* F# |$ h: M
佛汉拳惯于施展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等技法,运用名暗柔硬功,强调闪身贴近,挨身肩靠,转身背撞,拧腰胯打,讲究呼吸得法,力从腰发,摇身加晃膀,动动带身法。以敏捷为主,低进高退,落地生根。全身各法运用协调一致,内外合一。体现一个“整”字,在技击中强调以变应变,滚打巧拿,讲究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做到身灵,步活,眼到,手到,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佛汉拳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动作精巧紧凑,敏捷灵变,刚柔相济,练功练拳,二者兼能,互为致用。 功法有铁把功,回拉转,五龙出洞,保守式。" x1 }" a- l0 C
/ p5 A! Z! F( D/ F8 e0 S
佛汉拳特点
- {5 o% t$ U. |5 z$ P
# {, n: x, K& q% W" L9 n f. A 佛汉拳发展至今,在短短100多年里,顷吐了佛汉拳历代先师的心血及智慧的结晶,它事例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形成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它以人体为依据,以实战求真为宗旨,具有结合性、科学性、实用性、卫生健身性四大特点,它以贴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为长。运用明暗柔硬劲,内外兼修,全身各法运用协调,精气神高度统一。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周身一家,浑圆一体。
$ d' |: h% U" l9 t. X
}* d! `5 \! C( g7 [! g/ H佛汉拳传承& ]* J5 C: z" B+ d1 r
0 a' L) Y7 M1 Z2 R$ C. d5 u, C, ?6 T
少林寺因多次遭焚,使众多的佛殿、佛经、拳谱、文献遭毁。历代的帝多为单练(徒手和器械)。 少林佛汉拳为明末清初(清雍正13年),少林寺因天地会反清复明之故遭焚。少林寺南院武僧光明大师(俗名:徐修文)流落至今山东东明县码头乡(原河南长垣县杜家集),所传之少林功夫。 相传徐师为少林寺南院(罗汉堂)之护寺武僧,身怀绝技,故所传武功以功夫见长。以擒拿对练、实战为主,辅以硬功。 佛汉拳全部是两人对练套路,共24路对打捶。分上、中、下三盘。从八个门头,变出24式;24式再变成72手;还有36腿,共108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边破边打,变化甚多。目前流行的佛汉拳有大架、小架之分,但主要是身法不同,其它大同小异。大架佛汉拳舒展大方,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小架佛汉拳小巧紧凑,步活身灵,手法善变。佛汉拳有这与少林拳其他拳派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佛汉拳传承至今日已是八代:徐修文——贾云路——宋金榜、贾二财、张盼——宋全福、张浩温——魏仁芳、陈永汉、闫阁、张源昆、胡德兴、杜志辰——刘卫东、李义军、陈洪元、胡庆原、刘盼军、陈汉辰等(1——6代)。 1996年,本着继承、挖掘、发扬少林传统拳术,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授意下,少林寺武僧团总教头释果松返山东东明请回了受业恩师——刘卫东,在少林寺拳法学院传授少林绝艺——少林佛汉拳。才使少林佛汉拳又放异彩——重回故地。' w/ M; D7 u7 G: T" G6 R
' z4 T$ x0 f$ m8 g# u: G" V$ Y) |
佛汉拳实用反背捶技法
( S9 E7 H& Q0 j1 u
+ O8 e+ y/ P# J: z0 ?/ Q" I 在佛汉拳的拳法体系中,具备冷脆快远、勇猛短毒、迅猛凌厉之特点的,非反背捶拳法莫属。反背捶拳法是一种以拳背为力点,通过伸肘抖腕的力量,反臂向前弹抽、敲砸对方头部、胸腹、软肋等要害部位的突发性实战拳法。这种动作短促、劲意抖炸冷脆、神出鬼没、酣畅淋漓、眼镜蛇般的攻击,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其迅猛的进攻态势正如《六韬》所讲:“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反背捶所具备的这种天然攻击特性,使其倍受青睐,今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 E0 H7 a! {+ \ F " M/ f x* V5 | q5 `% K: ^9 [$ H# K
一、佛汉拳反背捶拳法的种类 " q5 U) I0 M, F( F
0 \' u1 h8 v) P5 f4 E 佛汉拳的反背捶拳法按两拳前后位置的不同和拳法与身法的配合可分为前手反背捶、后手反背捶以及转身反背捶三种拳法。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势为例,左拳施发反背捶技术攻击对手为前手反背捶拳法(图1、2);右拳施发反背捶技术攻击对手则为后手反背捶拳法(图3、4);以转身身法配合反背捶攻击则为转身反背捶拳法(图5、6、7)。
' `0 Q* B8 f4 D5 s" v, i) V0 W4 x* t
二、反背捶的技术动作及要点
, r% ]4 a- C$ o% g5 e' x1 Y( z; O7 S3 A( I9 j2 e8 B& n
1、前手反背捶: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右脚前脚掌微蹬地面,左脚向前贴地滑步疾进,右脚快速蹬地跟进,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臂顺肩伸肘抖腕,借助身体向前的摧力,反臂向前弹抽,力达拳背。当攻击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左拳,恢复到实战预备姿势。 ' q1 t+ I5 u; K8 \2 @, x/ u" w& r
要点:(1)出拳前,左拳要松握,左臂肌肉尽量放松。(2)出拳攻击时,要拧腰、顺肩、送肘、抖腕,力达拳背,快击快收,做到“出手如闪电,回手似触炭”。(3)整个动作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步手合一,动作脆猛。 9 P b% G- i* W) \
2、后手反背捶,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右脚前脚掌微蹬地面,左脚向前贴地滑步疾进,右脚快速蹬地跟进,并向内扣转,合胯向左拧腰,同时右臂向前顺肩伸肘抖腕,同时借助身体向前的摧力,反臂向前弹抽,力达拳背。当攻击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右拳,恢复到实战预备姿势。 , A+ [6 U9 `7 i, U* S
要点:(1)疾步进身、合胯拧腰与后手反背捶发力要协调同动,上下浑圆一体,完整一气。(2)出拳击发时,拳要松握,步要灵活,力贯拳背,发力抖脆。 1 f0 o5 k( f( C9 `
3、转身反背捶:转身反背捶有两种,一种是反擒拿型的反背捶拳法,一种是防守反击型的反背捶拳法,本篇只述前者。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左脚蹬地拧转,上体向右后转体,重心移向右腿,同时左臂内旋,屈肘,肘尖向上;动作不停,左腿从右腿前上一步,上体继续向右转体,头部亦向右转,左拳背贴于后腰;动作不停,在上体向右转体的同时,右拳反臂向右侧横向弹抽,拳眼向上,力达拳背。
' [2 e' b3 m8 @4 J1 d$ }% a要点:(1)转体要快,以头领先,站立要稳。(2)弹击抽打时,要以腰带臂,用前臂做鞭打抖腕甩拳动作。 , z( Z4 S6 S8 ^) \2 x; `
, D( b2 ~% _ I+ e7 q) K. M: b, q% X% K
三、反背捶攻击的目标 5 D* B. H$ p8 e9 L3 a0 Q( z" i
/ W: ?' M E5 J' X9 [; n2 o
实战中,由于反背捶拳法动作隐蔽,攻击速度快,有时完成进攻动作后,对手也很难有所反应,故其攻击的目标不仅多而且成功率很高。攻击的目标主要有:面门、面颊、耳门、太阳穴、后脑、胸部、腹部、软肋、裆部、后背等。应用时,可从对手前面施以攻击,亦可从对手后面或体侧发动奇袭。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一击中的,重创对手。
J' R6 N) F/ f! }! ]
) w/ f5 v# x* X: @7 Z) g1 S5 v8 V: a5 d0 e$ }9 K9 m
四、反背捶拳法应用要则 ! G F7 e2 i4 k1 A6 p, }
6 {+ G. e1 ^/ H4 \(1)高度重视反背捶正确的动作技术与功力训练。 " @, Y" h9 @( ?
正确的动作技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是快速完成进攻动作的保障,是有效击打对手的前提条件,因而要高度重视。同时,也要注意对拳背这个力点的功力训练,平时可用拳背摔打沙袋、软木板等,以增大拳背的硬度,提高它的攻击力度,确保拳背不受伤。 & v* _, t- ` S5 P2 a
(2)动作要迅猛,劲意要冷脆抖炸。
7 v, j5 S6 D* j/ T, {/ ]发力之前身体要放松,做到形松意紧。发力时要集力于一点,发力于瞬间,劲意冷脆抖炸,真正做到“出手如闪电,回手似触炭”、“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这样的艺境。 ; O9 m, X/ J$ Y% d- r
(3)得把要准,抢打时机。
2 C! L$ p2 y0 h y% f1 o得把即得到对方的手把和腿把。只有准确得把才能施以迅猛凌厉的攻击,得把不准,则会身置险境,全然没有了进攻意识,故佛汉拳讲究得把。得把即是战机来至,这时要毫不犹豫地进攻对手。《六韬》说得好:“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看到有利战机就不要放过,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要迟疑,失掉有利时机,放过有利战机,反而会使自己遭殃。
4 ]8 w+ E7 r$ l" y: s2 N% R# Y- A(4)注意加强与其它技法的有机结合。 8 j+ Z k9 X9 o' y4 i* z y
实战时,由于情况千变万化,有时用单一的方法不能很快制服对手,因而要加强反背捶拳法与其它技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在空间上形成立体进攻的态势,在实战距离上形成远近结合的攻击特色,使对手无所适从,防不胜防。
6 S- i1 G3 u6 [! C , t3 E6 y3 j' l- a1 X7 s0 r* L
$ t1 l U' P, \; X, r+ j
五、佛汉拳反背捶拳法示例
/ e9 p" M) T# y# A# R l C0 E- ?% I3 ~. N! A+ j& l
示例一:实战打斗中,我以左势对手以右势对峙,对方突然前滑步用右直拳猛击我面门(图8),我左手迅速向右下方拍接对方右手腕(图9),动作不停,我两脚迅速向对手右脚外侧滑步疾进,同时左手变拳,顺其右臂上侧,以反背捶技法向前弹抽对方面门(图10)。 ( B' F% ^' q( `3 \$ c+ W" h0 b
应用提示:此式属防反型前手反背捶拳法。其技术结构简单、直接,防守动作小而脆快,一拍即打,一抖即回,劲意抖炸,一拍到位,倘若再跟进后手重拳,实战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 T) ?9 W5 h) \# o7 P" n示例二:实战打斗中,我与对手均以左势对峙,对方突然疾步进身用左直拳猛击我面门(图11),我身形略左转,同时右手迅速由对方左臂外侧向下搂按其左手腕,左拳以肘关节为轴,向内回收翻转(图12),动作不停,我两脚向前滑步疾进,上体右转,左小臂向内向上向前划弧,伸肘抖腕,以拳背为力点弹打对手左脸颊(图13)。
! p# y. b9 a U0 t, `0 j应用提示:引式属防反型前手反背捶拳法。应用时要把握好防守与反击的节奏,注意两手与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上下同动,打出反背捶冷、脆、抖、炸的劲意。 2 {+ D. b- h' L6 v c
示例三:实战打斗中,我与对手均以左势对峙,对方突然前滑步用左直拳猛击我面门(图14),我左脚迅速向前疾进,身形略外闪,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同时用左拳猛击对方左肋部,右手护于脸前(图15),对手必本能地用前手外搂或下压我左拳进行防护(图16),我右手则顺势向下搂按对方左小臂,同时左拳以肘关节为轴向内回收,向上翻转,伸肘抖腕,以拳背为力点弹打对手左脸颊(图17、18)。 . P% |+ f+ \) a1 K5 A0 f
应用提示:此式属叫手型前手反背捶拳法。对方出手,我避实击虚点打对方软肋,对手必回手防护,从而叫出了对方左手,为右手得把创造了条件。对方前臂被控,接下来只有享用反背捶这套大餐。 7 E; ?& p# o. Z! x( o. l! h7 |! s# \
示例四:实战打斗中,我与对手均以左势对峙,对方突然前滑步用左直拳猛击我面门(图19),我身形略后闪,同时左手迅速向下搂挂其左腕,起左腿侧踹踢击对方左膝关节(图20),动作不停,我左脚迅速向前下方落地,同时左手变拳,伸臂抖腕,以反背捶技法向前弹抽对方脸颊(图21)。 * ~7 M+ T- l c8 X7 ?
应用提示:此式属反背捶拳法与腿法结合型前手反背捶拳法。腿法和拳法一低一高,先下后上,连环攻击,在空间上形成了立体进攻的态势,这样的多点打击,是有效攻取对方的重要手段。
* r l) R H% f) ? d0 l/ t; f示例五:实战打斗中,我以左势对手以右势对峙,对方突然前滑步用右拳猛击我面门(图22),我左手迅速由对方右臂外侧向下搂按其右小臂,两脚疾进,向左拧腰,右臂顺肩伸肘抖腕,力达拳背,反臂向前弹抽对方右脸颊或耳门(图23、24、25)。
. b& c1 p7 F0 K应用提示:此式属防反型后手反背捶拳法。前手得把要准,右手反背捶击打时,注意借助拧腰顺肩的力量,瞬间击发,劲意冷脆。 6 E4 F' Z M- s' ~
示例六:实战打斗中,我与对手均以左势对峙,我突然垫步戳踢对手左小腿胫骨,以吸引其注意力下移(图26),在对手上当受骗之时,我左脚顺势下落,同时左手迅速擒抓对方左手腕(图27),动作不停,我右脚跟进,同时向左拧腰转髋,右臂顺肩伸肘抖腕,力达拳背,反臂向前弹抽对方面门(图28、29)。
; D/ `( T4 M; a4 Q3 O2 s- D应用提示:此式属反背捶拳法与腿法结合型后手反背捶拳法。左脚戳踢是要破坏掉对方的虚实平衡状态,这样为我左手得把创造了条件,一旦得机得势,则要迅猛施发反背捶拳法。 ' G- {0 B0 ]6 d! a
示例七:实战打斗中,我突然前滑步用左直拳猛击对方面门(图30),我左臂被对手擒抓并被反臂拧拿,我则顺对方拧拿之势,上体向右后转体,重心移向右腿,同时左臂顺势内旋,屈肘,肘尖向上;动作不停,左腿从右腿前上一步,上体继续向右转体,头部亦向右转,左拳背贴于后腰(图31、32),动作不停,在上体向右转体的同时,右拳反臂向右侧横向弹抽对方头部(图33、34)。 , Y( }5 t" Q+ n3 [' E
应用提示:此式属反擒拿型的转身反背捶拳法。在对手拧拿我左臂时,不要与他抗争,要顺其势,借其力,转身化解,以柔破刚,以打破拿。3 o, K" a) V2 ]6 e
) D) `* _1 W$ m: u2 c* B! X9 y0 u3 | r
[ 本帖最后由 心坛 于 2008-11-13 12:0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