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开轩入牝法(又名:龟纳牝息法)+ E2 ]4 o% J3 _( n3 k3 t
【功法步骤】
6 [ d8 c7 q+ M' U8 _1、站、坐、卧的姿势皆可以,必须全身放松,平心静气,息气凝神。/ [& s P7 L$ x4 f$ A& ]& B
2、双眼目视正前稍下方,凝神注视瞬间,将眼神收回睛中,垂帘闭目,此时以心意观注在双睛中眼神处;用心意以眼神内视自己的心脏,将心脏视为一团气;就用心意将此团气搬到膻中穴的胸中处,而眼神一直观住在此团气的移动之始终,瞬间未有离之;再用心意将此团气下放到少腹丹田处方好,而眼神一直观住在此团气的移动之始终,瞬间未有离之。此正是:“虚胸实少腹”的“坎离相交、阴阳合和、水火相济”之“炼精化气”的法式。乃一切内功心法的内炼之预备式。
+ m- `; ]& N5 _/ [* Y+ d3 V3、眼神内观注以沉入丹田的内气,心意使此内气沉到会阴穴,由会阴穴向后入尾闾穴在至命门穴经大椎到百会穴;由百会穴向前运行到印堂穴,再有印堂穴向下沿鼻中表面至人中穴,一股内气由人中穴向内运行由舌尖接引使内气顺舍系到咽喉再到膻中穴;一股内气分左右两股沿嘴角会聚承浆穴向下至咽喉再到膻中穴,内气继续向下运行至神阙穴,在由神阙穴至会阴穴,是为一周。如法而运行内气行12周。内气在任督二脉运行的直径5cm。此为预备阶段,接下法:5 Q! Z: k- d5 w
眼神内观注已贯入会阴穴的内气,心意使此内气由会阴穴向后入尾闾穴在至命门穴经大椎到“囟门”穴处出体,直径5cm-7 cm的白色晶莹光亮的气柱向前上空间环状运行丈余向下勾回进入会阴穴,再顺督脉向“囟门”穴出体。此气柱在体内外呈现的是一白色的光明柱环,如此运行49周即可收功了。+ C/ o* E- h% `
4、收功,白色光环进入到会阴穴,眼神内观注视着会阴穴处的内气,意念使内气升到丹田中,眼神内视观注丹田中的内气,运用心意将此气幻化成一乒乓大小的气球,运用心意活动揉化着此气球,此气球越揉越小,越小越亮。经十来次的心意活动之揉化,此气球小如黍米粒般大小而又贼亮贼亮的耀眼之亮点。此时,以心意活动将此亮点往下一放,眼神内视不见此亮点了,是为藏好了,是为“服食”,以备下次练功时启用。
7 j8 m. `6 z) R3 @/ F. l9 I将亮点藏好了,抬起双手小臂,两手掌心面轻轻前后相搓,同时心中和悦欢喜,脸面眉开眼笑(注意:不要睁眼,不要张开嘴巴),要笑得极为轻松自然开心时就用双手轻轻上下搓搓脸面,随用双手的搓着脸面随即睁开双眼,随即轻轻的从头开始依次活动全身直至移动步履,恢复常人状态,此为一次的练功完毕。0 y9 c7 l- d5 b& U7 `
功法分析9 X' C% ~4 m* ]0 l; n8 U
此功法的特点是内气的白色“光”明景象,这是内气功能质量升级的表象。有了如此一束圆环的白色“光亮”的光明景象,为以后的“光明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了。
" z5 j$ h; I( v1 Q. s: k2 \内功“丹田”辨在《武魂》刊载《中华传统拳术明镜录》书稿内的文章后,有众多读者来信,来电询问内功修炼法,并欲求知丹田是什么?人身内有没有丹田?今就传统内功修炼的知识,对丹田的概念及其功用进行较全面的辩解,以使读者明了能为修炼而用之。
M7 I" q2 b# p# c: m) U% p# e6 v 在现时的传统拳术界,对丹田的存在与不存在,修炼和不修炼,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而对立之观点,对于初习拳者来说,确实左右为难,真有“无可适从”之感,故有辩明之必要,是所以立题成文之原因。. z7 I% T& b2 i& A0 o" r
王芗斋对于丹田是持否定说法的代表人物吧!他说:“至论丹田之气者,在原理方面,及实地之经验和鄙人体察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藏之宿舍,并无成气之所”。从此论述知道:芗翁未能明白修炼内功法中的法身和肉身的区别。“法身”是修炼拳道功夫的体;“肉身”是未练功夫的生理之身体。法身者修道而成之;肉身父母所生之身。此两身之说“肉身者器也;法身者道也”。所谓“法身”者乃“心假借自身而修出的”。
: a! T; l$ j6 W& I 孙禄堂对丹田是持肯定态度的代表吧。他说:“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则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练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于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以专求,虽然求久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由此论述知道,孙先生承认丹田之体用者,而以丹道的“练精化气,练气生神,练神还虚”来论述拳法的“明暗化”的三层艺境,颇见真谛。
4 c$ f; r3 @* Q+ }/ q9 S. q ^! G* C 那对比王、孙二位之论述,孰是孰非,我亦不能做出定论。还看古人是如何认识和运用“丹田”这两字的,才能见得分晓。
) _8 H* Z+ F+ F, a" }一、鼎器之来源 ]! `# _1 F+ @, G
冲虚子说:修真与炼金丹之理同,圣圣真真,无不借金丹以喻明夫修炼之道。修炼之道以“神炁”二者而归复于丹田之中,以成真金丹,以“铅汞”二者而烹炼于炉鼎之内以成宝,故神炁有铅汞的比喻之说,而丹田有鼎器的比喻之说法。是故这个鼎器是古代圣人、真人、本为“炼精、炼炁、炼身”所归依的本根之地而言说的。这就是内功修炼法中的鼎器和丹田之名的来源,然其“实”者为何?但看下文,便知端的。: t% L0 F# W1 D2 w8 ~+ q
二、诸种鼎器、丹田功用论! x l! T+ }& ?, I# P; P* w# \
内功修炼法中,认定:性,就指元神;命,就指元炁,皆是我生身本来之所自有者。故神外驰过分放纵而生妄想,炁外驰过分放纵而劳于事,是谓不道,不道则损神耗精气,乃是所以速死之根本原因。修真之人以神驭炁,同归于炁穴根本处,禁之令久住于中而不可出,以此禁固之义,亦名之曰:鼎器。而此所述之法,乃吕洞宾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之事尔,后文自能论说分明。
& |& l3 F- [- i6 N. i0 A 夫是这个鼎器,乃修真悟道的“练精化炁,炼炁化神,练神还虚空之体内”的归复变化之至要者也。修炼丹道、既用火候为烹炼,必有“鼎器”为封固,既以“神炁”归于“丹田”之根,则“丹田”便是“鼎器”,方有练功之一切妙用,此说丹田等同于鼎器。/ J$ J1 |* C( [, Y, L
修炼内功,若无此归复之所,而持疑无定向,则“元神”何以凝“精炁”归穴耶?可知鼎器还是古来之一“名目”也。凡有一虚名者,必有一实义。古人立法如此也,故世尊所说:“欲明佛法,每借权显实”。修真者每有言,皆欲显实,故真人真喻说者,固然必多。
: y* S3 F- q1 E* E5 p' l7 @ 故人有不知“身中所本有”者,还有“乾坤鼎炉”的比喻之说法呢:乾为上田,亦天在上,坤为下田,亦地在下。《玉佩铭》曰:“故天之几在下,地之几在上。”而中和集说:“亦有天地为炉鼎者曰鼎,鼎原无鼎者。”& F4 G% H1 L1 {2 N3 x
还有内鼎、外鼎的称呼之名的,还有称金鼎,银鼎者,铅鼎、汞鼎者,水火鼎,朱砂鼎者,皆言内功修炼方法中的名实的,分述如下,因不论述则不能明矣!
3 E: }: m2 }% X0 Y d0 D 言外鼎者,是指丹田之形而言说的。正如,佛喻法界,修行佛法之界也。而在修炼内功的“内景象”中,达到一定功夫修为境界时,在少腹丹田处,确实存在“法成的丹田之形”描述其形状,自如“胆”之形状,口向上而立置,俗名“种子袋”,即盛装丹药之种子的,是内形说,亦名玄窍。
( ~0 s: k7 S# m 言内鼎者,指丹田中之炁而言说的。佛喻之曰:华藏,曰窃光国土,即真神炁于此而得炼矣!此乃丹田的气形说。) s7 w) q2 q& p O, H6 `) s+ X
故知,以形言者,“言炼形之法,为炼精化炁之用”。故古云:前对脐轮后对肾中,中间有个“真金鼎”,即是此也。故修真入道“神驭炁”之必归于此,安止于此禁之不令外动,故知鼎器之说。关乎炼铅汞者,是一样的。
" i* v- S- F( B t2 r2 d6 d 如以炁言者“言炼炁,为炼炁化神之用”。故古云:“先取白金为鼎器”。何为“白金之鼎器?”古人认为:黑铅为肾,肾中发行“真炁”取之而比喻的说为“取白金”,即老子曰:知白守黑的守下丹田,则可得白金的说法尔。炼功而有此白金之元炁,是得长生、超劫运之“本”,方安得“元神”住,亦以此能长生,超劫运,故曰:先取为鼎器,以还神也。
2 U0 C' h K" y" |2 } 又曰:分明“内鼎是黄金”,说的是白金内有己土之黄色,故亦称曰黄金,此功此时,就是“点石成金”之比喻尔,而此黄金之喻,与上文之白金的比喻相同,所谓:言白,言黄,皆言所还之“炁”是也,所还时位不同,故有言白,言黄之此喻尔。如果,再扩而论之,无不可喻以鼎器名之。当者始也,即初关“练精化气”时,亦是吕洞宾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为不为”之事之时。欲还先天真炁,惟神可得,则以元神领炁并归向于下丹田,而后天呼吸皆随神以复真炁。就是借言神名内鼎者也是可以的。若无是神,则不能摄是炁,而所止之下田为“外鼎”者,又是“炁”所藏之本位。此即所谓有个“真金鼎”之处,此言“丹田”即为“外鼎”,则“神”亦可为“内鼎”也,此论分明矣。: d, O+ g7 I: E8 i+ z
故必“凝神入此气穴”即“降心”也。则“神回身中炁自固”。练功中,真炁阳精发生时,必驰于外,故欲其返回。神知炁之在外,则神亦驰在外,亦欲返回者,当其炁之在外,而神亦随之在外,及神返身中,炁亦随之返于身中,故曰:神返身中炁自回。此正是老子曰:“归根曰复命”之内功法也。炁之所以归根,即是如此之说法也。只不过必以神领之回。
7 G0 L% o6 j9 y7 V 及其既也,欲养胎而“伏”至灵元神,就是中关“炼气化神”之时。惟气斯可,是说人生在世间,惟是炁载神,修道出世间,亦用炁载神,则以先天“元炁”相定于“中丹田”。正如《参同契》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忽得金华,转而相因”之说,又如佛家六祖慧能说: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之说。皆是指此而言,即丹田练功法。
, R( \6 g. h; u; \2 V 一说:“似为关锁”,而指“神即能久伏久定于中。”而太上云:“转神入定”。即“知止而能有定”,有定则能静,静则能身安“此乃儒门道法矣!1 q6 W& A- d8 B3 a6 R# J2 ]# w
即如前言“炁”名内鼎者也可以。若无是“炁”,也就堕“孤阴”之说了,则不可能留是神,神无所依着,则出入无时,“驰”为视听言动之妄。若依炁为念,则无向外妄念矣!此即老子说:“塞其兑,和其光,挫其锐,同其尘”具体练功法尔。依炁为念即练功之法。
& ]9 Q- k* w7 b- a 而所守之中丹田为外鼎者,又是神所居之本位。故神即静定而寂照者如此。又名“伺”。
0 u! C; ?4 `1 e( T2 O 修炼内功之法,初始“炼精化炁”,固以神为炁之归依,及“炼炁化神”,又以炁为神之归依。神炁互相依而互相守,紧紧不得相离,真可比喻之如“鼎器之严密”一般。4 B0 s2 }" y& |$ r
内功诸法,尽皆颠倒立名,以阐明内功修炼之道耳。故吕仙云:“真炉鼎,真橐钥,知之真者而后用之真,用之真者而后证果得其真,岂有还丹鼎器之所当明者,而可不实究之耶”。此又以结论式的言语说:修炼内功,自身还有“还丹鼎器”之喻法应当研究明白,才能练功。8 @8 \, d$ `7 P ^) D0 `/ T, e3 ?1 E, E
昔人有言,修炼内功,总在“炁圣性灵”而得者,即在“神炁”说;圣门道说;佛家性说;医家灵说中而得者,斯言亦得之矣! ^* A9 W% e% v9 H
如白玉蟾说:只将戊己作丹炉,炼得红丸作玉酥。盖“戊”为肾中炁名白金者,曰戊,“己”即心中之本性,曰己。静之性也,动之真意,是己也。“戊己”原属土,故曰土釜。“戊己”又名“圭”,又名“刀圭”。“土釜”者,即“鼎器”之别喻也,张紫阳说:“送归土釜牢封固”亦是说此也,练内功之说法,如此之多,只言“一道”也。
* ?+ a# ^- J& o) z! s4 _9 T5 H# g( g 夫内功的“还神摄炁,妙在虚无”之说。虚无者,乃真先天神炁之相也。神无思虑,炁无淫姤,必先有归依,是“神依炁,炁依神,神炁相依,而又依中下之外鼎,方成胜定。胜定者,最上乘至虚至无之大定也。古云:心息相依,久成胜定。道本虚无生一气”即说此也。
+ W! R' _7 A. Z2 p8 p6 V! ? 我们看孙禄堂先生如何说“胜定的虚无”境界的:“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大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此论乃以“丹田”合“神气”修内劲者,方能成之。练拳术攻防之道的“气沉丹田,气入丹田,气射丹田,气炸丹田,声田内转”的“打展手”之方法。及心意六合拳门的“搓丹田”之方法,皆为得“丹田的混元一气”而“息心气于丹田”乃生成“真元之炁”而成“内劲”的大法。如再继以此“真元之气”做“呼吸以踵”的“真气升降”运动,久之“内劲的吸提呼放功夫纯熟矣”!内气由双足踝处上升,极至百会穴,名为“吸提”;内气由百会穴处下降,极至双足踝,名为“呼放”。此“内气”的运动方式名为“吸提呼放”。非指口鼻呼吸。内气敛至骨内,名为“渺”;涨至皮毛,名为“涨”。与“升降”合名内气的“升降涨渺”四法。以象征一年四季的“春升,夏涨,秋降,冬渺”的四气变化,正所谓圣人“与四时合其序”的说法,在拳术中的内气亦与四时合其序矣!以上为以“丹田”法练功的妙处。即有“妙不可言之妙如神矣”!
" \% o9 Y& R+ l# p4 h/ ]/ { 如不信“丹田”者,亦可直接以“天一生水桩”的方法练习(见《论站桩》一文)亦是生内气的方法。但必须“心气沉入丹田”才见效果。如不用“天一生水桩“,亦可以“无所守”的方法习练,然必久站,待心气自然沉丹田中,方开始见功效矣!或有假借之法的,皆不如“心气沉丹田的练精化气法”直接矣!: v: e* }$ i" F6 K/ m/ b$ O, }
还有以“天地为炉,我为丹”的练功方法,初期亦属小乘功夫,然到“无身无我”之时,才是大乘功夫。亦有“异途同归”之巧妙。
$ q5 J( A$ j3 E三、信不信在己: F: [9 {0 f0 a: }; J/ p& m5 j7 [
通过以上所论,你信“丹田法”与不信“丹田法”练功,皆自己的选择权。故你选择哪一种练功法,来修炼自己便是,就不要指责对方所持之法了。因为练功方法,你不练就不知其妙要。谚云:“学拳习艺,一处不知,一处修不到,便不知一处之要妙”。以自己的不知,不懂,去攻击人家的,更会显示出自己的无知之处了。芗翁亦说“少腹常圆满”。气不沉丹田何能圆满?
K T! d& g5 e" a; R- Z0 f9 g) A 因为我练功“有用丹田之功法”,亦有“不用丹田的内功法”。故此对于“丹田”练功的效用自有传统的正确认识。故在此将“丹田”问题辩明成文,以公诸于广大读者。结束有关“丹田”问题的争论,是会对练功有好处的。是谓“平天下”也。& ^$ M: K: G. c0 N" m4 P. R
, Q& J+ C# N; W1 t
【注释】
( n* O) Z! v1 M/ z1 Y平天下,即调和治理天下,而天下自然得到合理合法的治理,即达到“齐不齐而齐”的境界,是一种统一均衡的天下之境界。习拳者对传统拳学自能够在天人合一的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统一认识!认识统一则不会有无谓的争论了,是谓平天下也。
, H( v, p8 [# A; W- }7 ?( V& J 马国兴
/ e( u$ E q4 p( ?, Y. \( t 书录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