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国术联盟
网站用户注册说明邀请码注册
客服 【QQ:6008797,微信:ha0795 】
联盟教学
江西五百钱教学交流专栏卢荣军简介
弘扬国术文化,研究江西五百钱绝技
网站管理
联盟微信直播告示专栏年度直播规划
交流武术文化,探讨江西五百钱黑死点穴法
搜索
查看: 1725|回复: 0

大悲拳是佛门密宗内功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9 22: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悲拳,属佛门密宗内功拳法。全称为:“大悲陀罗尼拳”。 大悲拳源出佛门典籍《大悲咒》,是一套蕴观想、持咒、结印为一体的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的修持武功。 ) I9 ~0 }: r- q* i  ?
密宗,确切而言应叫“密乘”,又名“金刚乘”。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兴起于印度的一系大乘佛教。它依诸佛圣众及上师的加持、修直下与佛果境界相应的瑜伽观行而期即身成佛。密宗修持,讲究三密相应。三密亦即“身密、口密、意密”。所谓“身密”,归纳起来,应有两种意义:1、人体本有的奥密,它与天地宇宙的功能,本来便具有沟通的作用,只是人们没有通过大智慧的理解,没有经过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没有发挥伟大的作用。2、密宗认为有各种传统渊源于远古的方法,加持到修学密法的人身上,便可使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迅速地与神人互通,天地一体,进而成佛成圣,获得神奇的能力。 " b; O7 A! `# w3 q0 t, C
“口密”,是密宗修持时口中所诵密咒的奥秘,有时称“箴言”,是具有信仰的作用。密宗认为,世界的语言文字,都是虚实不符,变动不拘的假法,只有佛菩萨的语言或曰咒语才是真实不虚,通于人天之间极为奥秘的至言。从密宗念诵咒语的修习方法来讲,是利用一种特别的音符,震动身体内部气脉,使它发出生命的潜能,变为超越惯有现象界中的作用,而进入神秘的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与高度的智慧等。据密宗的说法与显教结论的教义来说,咒语的秘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了解,而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也能自说咒语。对于八地以下一般人而言,咒语是无解的。
' h% A9 [2 k3 i5 C7 s& f“意密”,是密宗“三密”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而发挥作用。在佛学显教的经纶中,任何宗派的修法,都是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的妄想为主旨。惟有密宗,其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以上三密内容,请参考南怀瑾先生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C1 j2 O! L( s. t# @密宗的修持,其戒律是极为严格的。对没有受持过密宗仪式之人,绝不显示密法。因此,大悲拳虽然有殊胜的修持效果,但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仅是在佛门内秘传,非有道高僧或有缘人无以得学。今天我们能有幸得睹修学大悲拳,实是福缘深厚。 . _3 q) }/ h" v1 P$ ~
大悲拳既是密宗修持的拳法,当然也有三密相应的修炼方法,它原来的练法是:口诵大悲咒,念观罗汉像,手持契印而练。它不分姿式与动作,经起而起,经止而止。这种练法,就是密宗瑜伽行,即:手结密印,口诵箴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为弘扬大悲拳法,让这千年佛门秘宝恩泽当今社会众生,我们在原大悲拳练法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大悲拳63式改编为现在的128式。为让更多的繁忙的人有时间练习,我们又编排了24式大悲拳普及套路和42式大悲拳竞赛套路。 ! @  u. Q- [+ T) h" P7 M
经过改编的大悲拳,淡化了传统大悲拳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拳式则更加优美而大气。动作柔中有刚,动中有静,圆中有方,开合有度。通过多年的修炼和教学实践,大悲拳的特点和拳理可概括为以下32字:“慈悲祥和,内省返观,形意相随,节节贯通,首尾相接,连绵不断,抻筋拔骨,外方内圆。”这32字又称为大悲拳的“拳胆”。现分述如下:
6 H2 B6 ]  @6 K  L. s% C“慈悲祥和”,这是说明修炼大悲拳之人应该有的心态和思想境界。大悲拳源出《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救世人离苦得乐所传授的经咒。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大慈大悲的精神象征。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更是佛教界或学佛之人所尊崇的人生境界,有慈悲之心,则可沟通自然天地,万事万物。《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为首而为方便,充满虚空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大智度论》曰:“慈悲为佛道之根本”。《 大悲咒》曰:“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慈悲心,不仅是练大悲拳所必须的心态,更是人生在世所应追求和修炼的心态。有慈悲心,可使人大度、大气、心平气和、荣辱不惊,更能使人达到“祥和”的人生圆满境界。因此,学练大悲拳,其根本就是使人达到有“慈悲之心,祥和之态”的人生圆满境界。 2 ?8 c- D) P. f* e
“内省返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想,是“三密”中“意密”的重要内容。在修炼大悲拳时,要首先发起自己的慈悲之心,然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之貌,达到观世音菩萨慈悲之心即是我的慈悲之心,观世音菩萨慈悲之貌即是我慈悲之貌,我与观世音菩萨融为一体,我即观音,观音即我。这也就是佛经上所说,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其次,大悲拳一起式就要调气血,敛精神,沟通大自然。返观内视,体察天地之气在身上运行之情况。
8 S- i* o9 p4 n# T" h+ Q0 X“形意相随”,要求意在气先,意在形先,以意使气,以意使形。大悲拳的修炼要始终保持身心松静,用意识引导动作。通过对意(意识)和形(形体)的修炼,达到获得心灵上的智慧和身体上的强大生命力的效果。
, G- R' J$ l* @& v. N“节节贯通”, 大悲拳既是内养功夫,同时又包涵着凌厉多变的打法。练习大悲拳要求周身各个部位既要做到“节节贯通”,又要做到“完整一气”。练者必须练到对自己身体有着高度控制力和应变能力,始能在体用中臻于妙境。也就是身体要开则开,要合则合,欲虚则虚,欲实则实。刚柔变化,存乎一心。 + _: d2 W( B+ {1 V4 \
“首尾相接,连绵不断”, 大悲拳的演练速度可快可慢,但无论快慢,其“行如流水,连绵不断,轻柔松缓,节节贯穿”的风格是不变的。大悲拳,不仅讲究拳势,更注重内在的拳意。拳势尽时,拳意不可尽,拳势出时,拳意不可藏。所谓“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是矣。 4 i1 {* \& ]! S: L5 x/ X
“抻筋拔骨”, 大悲拳属内家拳法,不仅需练气,还要练筋练骨。大悲拳内练筋骨之效,可比美《易筋经》。《易筋经?总论》中曰:“人身之筋骨由胎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之;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又曰:“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存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练功之旨,就是使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 大悲拳抻筋拔骨的内练之旨,就是要达到内气和而畅达,能行于筋骨以至通身灵动筋壮骨坚之效果。
  Q, f% N6 i$ G$ y, X“外方内圆”, 大悲拳姿式端庄宁静,气势恢宏,由于大悲拳的动作有很多都是模仿菩萨和罗汉的本相。因此,拳势动作大气肃穆,而内气运行则圆融无方。大悲拳的每个动作,都要求练习者做到极限,升要升到最高,降要降到最低,开要开到最大,合要合到最小。极而后变,外方内圆。
; @+ Y" l- u7 J" o大悲拳的拳理和特点,都包括在这32字的“拳胆”之中。是大悲拳理和法的高度浓缩。值得注意的是,大悲拳的练习,不是单纯仅是练拳而练拳,更重要的是练心。在练心的过程中,逐步契合菩萨(罗汉)的境界。因此,练习大悲拳,最好是能多掌握一些佛学知识,以佛学理论作指导,则练拳时会有殊胜的效果。另外,大悲拳的练习要专气致柔,先柔而后刚,最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方是修炼大悲拳的上乘境界。在动静方面,大悲拳的修炼也要做到动静一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内动,动而内静,身心松懈,心性谌然,进而达于即体即用,体用不二的妙境。大悲拳的练习,不仅对于心性涵养有极大的帮助,对于身体的康健和内气的存养也是具有神奇的效果。大悲拳练习要求要凝神沉气,以气贯身。运用自然呼吸,吸天地之灵气,达节节贯通,绵绵若存之效果。故练大悲拳“切忌气力猛烈爆发,以致气不充力,受到气痞障害之病。”拳至成功时,则周身筋骨灵活,骨肉坚实柔韧,血气运行随呼吸而贯注,意之所至,气亦赴之。与敌交手,手足到处,伤及肤里,故气之功用,于体于用,皆莫大焉。 / x- t; P' V4 q0 v: R/ ]2 P
大悲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极有价值的瑰宝,同时又是中国武术中,独特的保留着和佛教文化相融汇的一种密宗拳术。大悲拳有着殊胜的健身和养性的效果,是当代社会不可多得的一套优秀拳法。大悲拳内涵深奥,有许多神秘深邃的内容有待深入认识和研究。因此,我们期待着武术界、佛教界的大德和有志于弘扬大悲拳的各界朋友的参与和研究,让大悲拳更好的惠泽社会和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登录|纯文阅读|国术联盟 ( 赣ICP备09000768号 )

GMT+8, 2024-11-24 23:03 , Processed in 0.0452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Lu RongJun X3.4

Copyright © 2006-2023, Chinese KungFu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